《杂兴》
时间: 2025-01-19 20:12: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德酿缙绅,睟容无点尘。
望之鄙吝消,矧得累夕亲。
顷思阙思化,四教隆诸身。
济济三千徒,变蒙尽为仁。
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
叔度亦我师,千载风如新。
白话文翻译:
道德如同美酒,酿造出博学的绅士,
他们的容貌清澈无污。
远望之下,鄙陋小气消失殆尽,
更何况那持久的亲情。
最近思考到的,不是缺乏思维的变化,
而是四种教化能够提升众生。
众多的学生齐聚,
愚昧无知全都转为仁爱。
贤者与圣人虽然不同,
但气质与品德应当相等。
叔度(叔孙通)也是我的老师,
千年风采依旧如新。
注释:
- 道德:指的是品德与道义。
- 缙绅:指有德行的士人。
- 睟容:形容人容貌清净、无瑕疵。
- 鄙吝:指小气、狭隘。
- 阙思:缺乏思考。
- 四教:指儒教、道教、佛教、法教等四种教化。
- 济济:形容人众多,气氛热烈。
- 仁:指仁爱、善良。
- 贤圣:指有德行的人和圣人。
- 气类:指气质与品性。
- 叔度:指古代著名的学者叔孙通。
- 千载风如新:形容古老的风范依然如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字子韶,号澄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张镃为人清白正直,注重道德修养,常以诗歌表达对道德、仁爱等主题的思考。其作品富有哲理性,具有一定的文化深度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
《杂兴》这首诗写于张镃的晚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对道德、仁爱、教育等主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贤者、圣人之道的崇敬,以及对道德修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杂兴》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张镃通过对道德与仁爱的歌颂,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诗的开头以道德与缙绅的结合为引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其在社会中的影响。随后,诗人通过对“鄙吝”的消除,展现了道德的力量,暗示了人际关系中亲情的珍贵与重要。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张镃探讨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境界,尤其是对“仁”的追求。这里的“济济三千徒”描绘了一幅热烈的学习场景,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与向心力。
诗的最后两句回归到个人的修养与师承,强调了即使贤者与圣人之间存在差别,但其气质与品德应当是相通的。诗人以“叔度”作为自己的师者,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敬仰与传承,体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教育理念。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深远,体现了张镃对道德教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德酿缙绅:道德是如同美酒般酿造出有学识的绅士。
- 睟容无点尘:他们的面容清澈,没有一点污垢。
- 望之鄙吝消:从远处看,鄙陋与小气都消失了。
- 矧得累夕亲:更何况这种道德能让亲情持久。
- 顷思阙思化:最近思考到的,不是缺乏思考的变化。
- 四教隆诸身:四种教化能够提升众生的境界。
- 济济三千徒:众多的学生齐聚一堂。
- 变蒙尽为仁:愚昧的状态全都转变为仁爱。
- 贤圣虽不同:贤者与圣人虽有差异。
- 气类当等伦:但其气质与品德应当是相等的。
- 叔度亦我师:叔度(叔孙通)也是我的老师。
- 千载风如新:千年后的风采依旧如同新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德比作美酒,强调其价值与影响。
- 对仗:如“贤圣虽不同,气类当等伦”,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语句更加流畅有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道德修养与仁爱的强调,倡导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展现了对古代智慧的尊重与传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道德:象征着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与价值。
- 缙绅:代表有道德修养的士人。
- 仁:象征着人性中的善良与关爱。
- 四教:象征着不同的文化与教育影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杂兴》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张镃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叔度”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孟子
b) 叔孙通
c) 孔子 -
诗中“济济三千徒”意指什么? a) 学生众多
b) 朋友众多
c) 知识众多
答案:
- b) 张镃
- b) 叔孙通
- a) 学生众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劝学》:颜真卿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杂兴》与《登高》:两者都表达了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但《登高》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描写,而《杂兴》则更关注道德教育与人际关系的提升。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