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章默(并叙)》
时间: 2025-01-19 19:45: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章默(并叙)
章默居士,字志明。生公侯家,才性高爽,弃家求道,不蓄妻子,与世无累,而父母与兄之丧,贫不能举,以是眷眷世间,不能无求于人。余深哀其志,既有以少助之,又取其言为诗以赠其行,庶几有哀之者。章子亲未葬,余生抱羸疾。朝吟噎邻里,夜泪腐茵席。前年黑花生,今岁白发出。身随日月逝,恨与天地毕。愿求不毛田,亲筑长夜室。难従王孙裸,未忍夏后即土。五陵多豪士,百万付一掷。心知义财难,甘就贫友乞。不辞毛发施,行自丘山积。此志苟朝遂,夕死真不戚。誓求无生理,不践有为迹。弃身尸陀林,乌鸟任狼籍。
白话文翻译
章默居士,字志明,出生于公侯之家,才华横溢,性格高洁,弃家求道,不娶妻子,生活淡泊,与世无累。可是父母和兄弟先后去世,生活贫困,无法安葬他们,因此不得不向世俗乞求帮助。我深感他志向的可悲,既想给予他一点帮助,又以他的言辞作诗相赠,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怜悯。章子亲人尚未下葬,我却因病重而无法自持。白天吟咏却哽咽难言,夜晚在腐烂的席子上流泪。前年我满头黑发,今年却已白发苍苍。生命随日月而逝,恨与天地同寿。希望能寻得一块无人耕种的土地,自己建个长夜之室。难以像王孙那样无忧无虑,未忍心在夏后即土。五陵多豪杰,财富如一掷千金。心知义财难得,却甘愿向贫穷的朋友乞求。不惜捐出毛发,行走于丘山之间。只要此志能朝夕得志,死去也无所惧。誓求无生之理,不留有为之迹。弃身于尸陀林,让乌鸟任其狼藉。
注释
- 章默:指章默居士,字志明。
- 公侯家:指出身于显赫之家。
- 弃家求道:放弃家庭追求道义。
- 羸疾:形容身体虚弱。
- 黑花生:指黑发,象征年轻。
- 白发出:指白发,象征衰老。
- 不毛田:无人耕种的田地,象征清静的生活。
- 王孙:王孙指的是王族子弟,生活优越。
- 五陵:指古代豪杰的葬地,象征富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才华横溢,涉猎广泛,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皆有极高的成就。苏轼的作品常反映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与章默居士的交往之际。章默虽出身显赫,但因追求道义而放弃了世俗的生活,苏轼对其志向深感惋惜,遂以诗相赠,表达对其的关怀与敬佩。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章默居士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命运的无常与追求理想的艰辛。诗中,苏轼对章默的同情与敬仰交织,既有对他高洁志向的赞扬,也有对其身世遭遇的惋惜。诗歌的情感真挚,流露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黑花生”、“白发出”,通过黑与白的对比,展现了生命的流逝与无常。此外,通过对“无毛田”的渴望,诗人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对物质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整首诗以章默的遭遇为线索,描绘了一个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高洁形象,而诗人则以深沉的笔触,揭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哲理。无论是对生命的思考,还是对道义的追求,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头部分:介绍章默的身世与性格,突显其追求道义的决心。
- 中间部分: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写,表现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 结尾部分:表达对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反映出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黑花生”比喻年轻,“白发出”比喻衰老。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 拟人:通过“乌鸟任狼籍”,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理想与道义,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内心的高洁与淡泊。诗人用自己的经历与感悟,传达了对生命、理想和友谊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黑花生:象征年轻与朝气。
- 白发:象征衰老与无常。
- 不毛田:象征追求清静与无欲无求的理想生活。
- 丘山:象征艰苦与朴素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苏轼对章默的态度是?
- A. 轻视
- B. 同情与敬仰
- C. 忽视
- D. 反感
-
填空题:诗中“黑花生”象征着_____。
-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五陵多豪士”意味着财富的轻易获得。 (是/否)
答案
- B
- 年轻
- 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同样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水调歌头》: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苏轼的诗更注重内心的思考与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李白则更加豪放,充满了对人生的洒脱态度。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与文学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大辞典》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