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轼的《送先人下第归蜀》诗云:
人稀野店休安,
竹笥与练裙,
随时毕婚嫁。
无事若相思,
征鞍还一跨。
白话文翻译:
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店,休闲安静。
竹制的箱子和白色的裙子,
随时准备好婚嫁的事项。
若无事情可做,便是思念,
骑上征途的马儿,随时可以启程。
注释:
- 人稀:人烟稀少,形容乡村的宁静。
- 野店:乡村小店,指偏远的商店。
- 竹笥:竹制的箱子,用于装物品。
- 练裙:白色裙子,指婚嫁时穿的衣服。
- 随时:随时准备,表示婚嫁的准备工作。
- 毕婚嫁:完成婚嫁,指结婚的过程。
- 无事:没有事情可做。
- 相思:思念的人。
- 征鞍:骑马出征的马具。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的典故引用,但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苏轼对人情和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对婚嫁习俗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歌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词,也有细腻之作。苏轼在政治上曾屡遭贬谪,但他以豁达的胸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
创作背景:
《送先人下第归蜀》创作于苏轼贬谪期间,诗中表现了对乡村生活的思考,结合了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情感表达。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富有韵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乡村气息。开篇“人稀野店休安”一句,描绘了人烟稀少的乡村小店,给人以安静、宁谧的感觉,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接下来的“竹笥与练裙”,则通过具体的物象展现了婚嫁的准备,暗示了生活的传统与仪式感。
诗中“无事若相思”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似乎在表露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最后一句“征鞍还一跨”,则带有一丝豪情,表现了诗人心中的追求与理想,尽管身处困境,仍然不忘追寻生活的希望与梦想。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融入了个人情感,既有对平淡生活的赞美,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苏轼的深邃与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稀野店休安:描绘乡村的宁静,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 竹笥与练裙:具体物象的出现,传达出婚嫁的准备与对传统的尊重。
- 随时毕婚嫁:反映出生活的节奏,婚嫁是生活中重要的环节。
- 无事若相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 征鞍还一跨:带有一丝豪情,展现了诗人追逐理想的决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乡村宁静比作安逸的生活状态。
- 对仗:在“竹笥与练裙”中,物象的并列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拟人:通过“无事若相思”,赋予思念以情感,使其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结合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笥:象征传统与朴实的生活。
- 练裙:代表婚嫁的仪式与美好愿望。
- 征鞍:象征追求与冒险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A. 繁华都市
B. 宁静乡村
C. 热闹集市
D. 荒凉沙漠 -
竹笥与练裙的出现象征着什么? A. 贫穷
B. 战争
C. 婚嫁
D. 旅行 -
“无事若相思”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送先人下第归蜀》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生活的不同态度。苏轼的诗更加细腻,强调内心情感,而李白则是豪放,表现对人生的洒脱与不羁。两者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哲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