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致政参政大资张公挽词三首 其一
作者: 韩元吉 〔宋代〕
海内推耆德,朝端蔼直声。
金辉馀烈火,玉价自连城。
正色消群枉,高风耸后生。
君王问黄发,犹仅陟台衡。
白话文翻译
在海内外推崇德高望重之人,朝廷上则气氛和谐,清正的声音传遍四方。
金光闪烁的辉煌犹如余火,玉石的价值自会如同连绵的城池般坚固。
正直的品德消除了众人的邪念,高尚的风范激励着后辈。
君王询问白发的长者,仍然想要考量他们的才华。
注释
- 耆德:长者和德高望重者。
- 端蔼:和善、亲切的样子。
- 正色:正直的品德。
- 高风:高尚的风范。
- 陟台衡:考量、评估的标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字德辉,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生于1166年,卒年不详。他以擅长诗词而闻名,作品多以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张公的挽词,张公是当时一位受人尊敬的官员,因其高尚的品德和公正的执政风格而受到广泛推崇。诗人在此时表达对张公的追思与哀悼,同时传达出对高尚品德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词不仅是对张公的哀悼,更是对理想政治的赞美。开头两句“海内推耆德,朝端蔼直声”即刻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敬仰与和谐的政治环境,彰显出张公的德行对国家和社会的积极影响。诗中提到的“金辉”和“玉价”不仅象征着物质财富的光辉,更隐喻着道德与品德的珍贵,传达出一种内外兼修的思想。
接下来的“正色消群枉,高风耸后生”,描绘了正直品德的力量,能够消除社会的邪恶和不公,激励年轻一代追求高尚的理想。最后一句“君王问黄发,犹仅陟台衡”则从君王的视角反映出对老年人的尊重,强调了经验与智慧在政治决策中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诗歌通过对张公的追思,展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对正义品德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内推耆德:意指全国上下都在推崇德高望重之人,强调社会对品德的重视。
- 朝端蔼直声:朝廷内和谐亲切,正直的声音传遍四方,表现出理想的政治氛围。
- 金辉馀烈火:金光闪烁,象征着张公生前的成就与威望,延续如烈火般的影响。
- 玉价自连城:玉石的价值自会如城池般坚固,寓意道德的坚韧和持久。
- 正色消群枉:正直的品德能够消弭众人的邪念,强调道德的力量。
- 高风耸后生:高尚的风范激励后代,启示年轻人追求理想。
- 君王问黄发:君王向年长者请教,显示对经验与智慧的重视。
- 犹仅陟台衡:仍然要通过考量去评估,体现对才能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金辉和玉价的比喻,传达出道德与财富的关系。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韵律和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和节奏感。
- 夸张:海内推耆德的表达,突显出对张公的极高赞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高尚品德的赞美及其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和对张公的深切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耆德: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德行。
- 金辉:代表着光辉的成就和影响力。
- 玉价:象征着珍贵的道德价值。
- 高风:寓意高尚的风范和榜样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耆德”指的是: A. 年轻人
B. 德高望重者
C. 财富
D. 官员 -
诗句“君王问黄发”中的“黄发”指的是: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皇帝
D. 文人 -
诗中“正色消群枉”的意思是: A. 正直的品德消除邪念
B. 群众反对正义
C. 追求物质财富
D. 高官厚禄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自然美与人文情怀。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与《故致政参政大资张公挽词》:两者都表现了人生的哲理与对理想的追求,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与奔放,韩元吉则偏向于对道德与品德的深刻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了大量的宋代诗人的作品。
- 《古诗词鉴赏》:提供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 《韩元吉集》:专门汇集韩元吉的诗作及其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