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 感愤》
时间: 2025-01-04 09:15: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瞬将花甲,到而今旧梦那堪回忆。去日苦多来日少,竟把韶华抛弃。辛味都尝,丁年早过,老尚谋生计。期颐纵享,劳劳惟问何趣。只道文字招魔,聪明妨命,蹭蹬归天意。不信无才如我辈,造物也还相忌。世尽言愁,仆原抱恨,难禁悲中涕。疮痍满目,时艰谈甚经济。
白话文翻译
我转眼间已年过花甲,回头看往日的梦境,怎能再去追忆?过去的日子苦多而未来少,竟把青春时光抛弃。辛酸的滋味都尝过,年轻时光早已过去,老了仍然为生计奔波。虽已过了百岁,劳苦生活问我有何乐趣。只道文字是魔,聪明反而害命,终究归于天意。我不信像我这样无才之人,造物也会对我有所忌惮。世间满是愁苦,我心中本有遗憾,难以自禁泪流满面。眼前满目疮痍,时局艰难谈何经济。
注释
- 花甲:指六十岁,即古代对年龄的计数。
- 韶华:指美好的青春年华。
- 期颐:指百岁,意指长寿。
- 蹭蹬:指随意、无目的地行走。
- 造物:指创造万物的上天或命运。
- 疮痍满目:形容眼前的景象满是伤痛和创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潘榕,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诗词创作见长。其作品多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风格深沉且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这首《百字令 感愤》写于清代,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与社会动荡的深刻感慨。诗中表达了对青春已逝的无奈,以及对现实经济困境的忧虑,深刻揭示了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与无奈。
诗歌鉴赏
《百字令 感愤》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诗。诗人以“花甲”开篇,直入主题,表达了对年华流逝的感慨。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意蕴深厚,情感上则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与愤慨。诗中,“去日苦多来日少,竟把韶华抛弃”一句,揭示了时间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令人深思。
随着诗歌的推进,诗人通过对辛酸经历的回顾,展现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不满。诗中提到“文字招魔,聪明妨命”,这句揭示了作者对世俗学问的反思,认为聪明才智在社会中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在对“世尽言愁”的感慨中,诗人不仅表达了个体的苦闷,也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愁苦。
整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展现了清代文学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瞬将花甲:转眼间已年过六十,突显时间的流逝。
- 旧梦那堪回忆:往日的梦境如今难以追忆,表明对过去的无奈。
- 去日苦多来日少:过去的艰辛多,未来的希望少,强调人生的苦涩。
- 竟把韶华抛弃:不知不觉中抛弃了美好的青春岁月,感叹时光的无情。
- 辛味都尝:经历了所有的苦涩,暗示人生的坎坷。
- 丁年早过:年轻时光已逝,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去日苦多来日少”,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文字”比喻为“魔”,暗示知识与聪明反而成为负担。
- 排比:多次使用“老尚谋生计”、“劳劳惟问何趣”,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失落感,以及对青春与理想的追忆与哀叹。诗人在愤慨中流露出无奈与悲伤,使人深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甲:象征着年岁的增长与时间的流逝。
- 韶华:象征着青春与美好时光,反映了对过去的怀念。
- 辛味:象征着人生的苦涩与艰辛,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 疮痍: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悲苦,展现了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百字令 感愤》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潘榕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花甲”指的是哪个年龄? A. 50岁
B. 60岁
C. 70岁
D. 80岁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年轻的快乐
B. 对人生短暂与社会动荡的感慨
C.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D. 对爱情的歌颂
答案:1.C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与个人困境的感慨,尽管背景不同,但皆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
- 李白《将进酒》: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人生的豪情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情感基调相较于潘榕的作品更加积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词名篇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背景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