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曲》

时间: 2024-12-29 17:29:01

一个虚亭倚翠林,亭前慈孝竹阴深。

白云落尽花同落,半点残红无处寻。

意思解释

阿那曲

作者: 纪青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一个虚亭倚翠林,亭前慈孝竹阴深。白云落尽花同落,半点残红无处寻。

白话文翻译:

一个空荡荡的亭子依偎在翠绿的树林里,亭子前面竹子的阴影深深,给人一种慈祥和孝敬的感觉。白云飘散后,花瓣也随之飘落,只剩下那一丝残留的红色却无处可寻。

注释:

  • 虚亭:空荡的亭子,象征着孤寂与无奈。
  • 倚翠林:依傍在绿色的树林中,突出环境的宁静与幽深。
  • 慈孝:象征和谐、温情的德行,竹子的阴影给人以安慰。
  • 白云落尽:白云消散,象征时间的流逝。
  • 半点残红:只剩下一丝残留的红色,暗示美好的事物已经消逝。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其中的意象如“亭”、“竹”、“白云”等在古代诗词中多次出现,常常用以表达孤独、时间流逝和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纪青,明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蕴含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阿那曲》可能是在诗人游历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人生的无常而作,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典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哲思。第一句中“一个虚亭”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空旷的感觉,而“倚翠林”则赋予了这份孤独以优美的自然背景。接下来的“亭前慈孝竹阴深”,竹子在古代文化中常与高洁、坚韧相关联,这里则通过“慈孝”二字,赋予竹子以温暖的情感,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白云落尽花同落”一句,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白云的消散与花朵的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惋惜。最后一句“半点残红无处寻”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与不可再得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极具层次感,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邃的思考,诗人展现了对自然、时间与人生的感悟,令人心生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个虚亭倚翠林:描绘出一个孤寂的亭子,依偎在翠绿的树林里,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2. 亭前慈孝竹阴深:亭前的竹子形成浓密的阴影,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
  3. 白云落尽花同落:白云飘散,花瓣也随之凋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美好事物的消逝。
  4. 半点残红无处寻:仅剩的一点红色花瓣已经无处可寻,表达对美好事物失去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亭子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对仗:如“白云落尽花同落”,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竹子的阴影被赋予“慈孝”的情感,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亭:象征孤独和空虚。
  • 翠林: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竹阴:象征安慰与温情。
  • 白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残红:代表美好事物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虚亭”指的是什么? A. 一个有客人的亭子
    B. 一个空荡荡的亭子
    C. 一个漂亮的亭子
    D. 一个破旧的亭子

  2. “白云落尽”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时间的流逝
    C. 大自然的变化
    D. 人生的悲欢

  3. “残红”指的是什么? A. 剩下的花瓣
    B. 夕阳的颜色
    C. 竹子的颜色
    D. 空亭的颜色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写了孤独的情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春晓》:通过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新的希望与生机,风格上更为明快。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纪青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