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作者: 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
戏鼓侵明发。
物色旧时同,
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
深拜楼西月。
人散市声收,
渐入愁时节。
白话文翻译:
元宵夜的繁灯光辉夺目,
鼓声轻快地响起,打破了明亮的夜空。
物是人非,往日的景象依然,
而情感却在中年时渐渐疏远。
镜中浅淡的眉妆,
在楼西的明月下频频拜拜。
人群散去,集市的喧嚣也随之而止,
渐渐地进入了愁苦的时节。
注释:
- 繁灯:指元宵节时点燃的灯笼,象征热闹和喜庆。
- 霁华:晴空中的明亮光辉。
- 戏鼓:指在节日中伴随娱乐活动的鼓声。
- 物色旧时同:物品和环境依旧如昔。
- 情味中年别:中年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渐行渐远。
- 浅画镜中眉:轻描淡写的眉妆,暗指女性的青春和美丽。
- 深拜楼西月:在明月下虔诚地祈拜,表达对过往的怀念。
- 人散市声收:人群散去,市场的喧哗声也随之消失。
- 愁时节:进入了令人忧愁的时节。
典故解析:
此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与欢愉,反映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感慨。元宵节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与欢乐,但诗中却隐含了对人事变迁、情感疏远的深深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景甫,号雪堂,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其诗歌风格以豪放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诗人对社会变迁及个人情感的深思之际。元宵节的欢庆与人事的变迁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展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诗歌鉴赏: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通过描写元宵节的场景,反映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开头“繁灯夺霁华”便营造了一种热闹而明亮的氛围,正好与元宵节的庆祝活动相呼应。然而,随着诗句的发展,欢乐的气氛逐渐被淡淡的忧愁所取代。“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两句,直白地表达了时光流逝带来的变化,物质条件虽然依然,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已不同。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镜中的眉妆象征着青春的流逝,而在月下的拜月则暗示着对过往的缅怀与期盼。最后一句“渐入愁时节”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即将来临的孤独与忧伤的无奈。
整首诗在节日的欢愉与个人情感的失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繁灯夺霁华:描绘了元宵节的繁灯亮丽,展现出节日的喜庆。
- 戏鼓侵明发:鼓声响起,意味着热闹的节日气氛。
- 物色旧时同:即使环境如昔,内心的情感却已不同。
- 情味中年别:中年的情感变化,反映了人生的无常。
- 浅画镜中眉:描绘了女性的青春美丽,暗示岁月的流逝。
- 深拜楼西月:在月光下的虔诚祈拜,寄托了怀旧之情。
- 人散市声收:热闹的场面渐渐平息,反映出孤独感。
- 渐入愁时节:最终的情感归结为对时光流逝的愁绪。
-
修辞手法:
- 对比:热闹的节日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强烈对比。
- 比喻:用“镜中眉”比喻青春的流逝。
- 意象:灯笼、鼓声、明月等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元宵节的描写,探讨了时间对人情冷暖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 灯笼:象征节日的热闹与欢乐。
- 鼓声:代表着欢乐的氛围与庆祝的心情。
- 明月:常用来寄托思乡与怀旧之情。
- 镜中眉:象征青春与美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所描绘的节日是哪个? a) 中秋节
b) 元宵节
c) 春节 -
“浅画镜中眉”指的是? a) 对过去的怀念
b) 青春的流逝
c) 生活的美好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愁苦
c) 愤怒
答案:
- b) 元宵节
- b) 青春的流逝
- b) 愁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元夕》 - 辛弃疾
- 《生查子·元夕》 - 欧阳修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同样描写元宵夜,但更强调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与刘克庄的怀旧和愁苦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诗词精华》
以上内容为刘克庄的《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的详细解析与赏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