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汉末焦光隐於此是日乃其生日士人会者甚》

时间: 2025-01-17 10:33:27

桂树兰丛蔼宿薰,楚辞一曲送迎神。

岂闻钩党能留汉,故有桃源可避秦。

欲记曾来终草草,多惭浪走只踆踆。

却寻扬子江头路,依旧杨花愁杀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桂树兰丛蔼宿薰,楚辞一曲送迎神。岂闻钩党能留汉,故有桃源可避秦。欲记曾来终草草,多惭浪走只踆踆。却寻扬子江头路,依旧杨花愁杀人。

白话文翻译:

桂树和兰花在夜色中交相辉映,楚辞的旋律伴随着神灵的到来。难道听说钩党能够阻挡汉朝的兴起,因此才有桃源之地可以躲避秦朝的压迫?想要记住我曾经到访的情景,却始终显得匆忙草率,感到惭愧只是一味地漂泊不定。于是我又去寻找扬子江边的路,依然是那随风飘荡的杨花,愁苦得令人心碎。

注释:

字词注释:

  1. 桂树:指的是桂花树,象征着高洁和美好。
  2. 兰丛:指兰花的丛生,象征着清雅和隐逸。
  3. 楚辞:古代中国的诗歌体裁,常用来表达情感和哲理。
  4. 钩党:指的是汉末的一个政治派系,意指对汉朝的威胁。
  5. 桃源: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理想的世外桃源。
  6. 踆踆:形容漂泊不定的样子。
  7. 杨花:春天时杨树飞扬的花絮,常象征着离别和愁苦。

典故解析:

  • 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理想中人们避世隐居的地方,象征着对和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楚辞: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常用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他的诗风细腻,情感真挚,善于运用古典典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动荡的汉末时期,诗人可能对历史的演变和个人的漂泊感到深深的惆怅,试图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诗歌鉴赏:

李流谦的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慨。开篇描绘桂树和兰丛的美景,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接着提到楚辞和神灵,表明诗人希望通过文化来寻求精神的寄托。诗中提到的钩党和桃源,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政治动荡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在回忆中,诗人感到匆忙和惭愧,似乎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感到无所适从。最后一句提到的杨花,隐喻着个人情感的脆弱与无奈,给人以愁苦的情绪,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历史感悟,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桂树兰丛蔼宿薰”:描述夜晚桂树和兰花交相辉映的景象,暗示美好与和谐。
  2. “楚辞一曲送迎神”:提到楚辞,说明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寄托。
  3. “岂闻钩党能留汉”:质疑钩党能否阻挡汉朝的兴起,反映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4. “故有桃源可避秦”:借用桃源的典故,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5. “欲记曾来终草草”:想要回忆过去,却感到匆忙草率。
  6. “多惭浪走只踆踆”:感到惭愧,人生如漂泊的浮云。
  7. “却寻扬子江头路”:寻找扬子江的路,象征着对理想的追寻。
  8. “依旧杨花愁杀人”:杨花飞舞,带来愁苦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变迁比作杨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脆弱。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桂树兰丛”与“楚辞一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在动荡的时代中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桂树:象征着高洁与美好。
  2. 兰丛:象征清雅与隐逸。
  3. 杨花:象征离别与愁苦,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源”是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理想的世外桃源
    • C. 一座城市
    • D. 一种乐器
  2. “依旧杨花愁杀人”中的“杨花”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离别与愁苦
    • C. 财富
    • D. 努力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李流谦的作品都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李白的诗歌更为奔放豪放,而李流谦则更加细腻内敛,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