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太素南游》
时间: 2024-09-19 22:01: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太素南游
作者:韩维 〔宋代〕
戕性伤生俗所同,人间今见百年翁。
无稽不学公超雾,有待犹嗤御寇风。
心到灵源千虑息,气随真火百骸通。
临觞不用嗟离阔,达者相忘道术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太素南游的送别之情。诗中提到,人性和世俗的伤害都是相同的,而如今在世间却能看到百岁老人。对一些无稽之事不去学习,就如同在雾中迷失方向;而对那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只是轻蔑地嘲笑。心灵达到灵源的境地时,万千烦恼都能消散;气息与真火相互交融,百骸也因此通畅。临别时不必感叹离别的遥远,真正的达者在道与术中能够相忘。
注释
- 戕性:伤害本性,指世俗的种种行为对人性的损害。
- 百年翁:指长寿的老人,象征智慧与经历。
- 无稽:无根据、没有道理的事。
- 公超雾:指超越世俗的境界,如同穿越雾霭。
- 心到灵源:心灵达到本源,指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 气随真火:气息与真正的火焰相随,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通达。
- 临觞:临别时举杯,表示送别与祝愿。
- 达者相忘:真正的智者能够淡然忘却世俗的牵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维,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具体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多以清新脱俗、思考深邃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送太素南游》是韩维为朋友太素南游所作的送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与对世俗生活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对人性、道理与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朋友的深情。
诗歌鉴赏
《送太素南游》是一首富含哲理的送别诗,诗人在此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朋友太素的美好祝愿,还借此机会深入探讨了人性与世俗的关系。开头两句“戕性伤生俗所同,人间今见百年翁”,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人性在世俗社会中受到的压制与伤害,同时对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的长者表达了敬仰之情。接下来的“无稽不学公超雾,有待犹嗤御寇风”,则反映了诗人对无知与无稽之事的蔑视,认为追求真理与智慧才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心到灵源千虑息,气随真火百骸通”两句,诗人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只有当心灵达到一种纯净的状态,才能够消除万千烦恼,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畅通。这种心灵的觉醒与自由,正是诗人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最后两句“临觞不用嗟离阔,达者相忘道术中”,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也传达了达者之间的超然与无所羁绊的情感,表达了道与术的统一。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送别的伤感,又充满了对哲理的思考,展现了韩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戕性伤生俗所同:人性受到的伤害,世俗的压迫是普遍存在的。
- 人间今见百年翁:在这个世俗中,仍然可以看到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智者。
- 无稽不学公超雾:对那些无根据的事物不去学习,才能超越困难与迷雾。
- 有待犹嗤御寇风:对尚未解决的问题,诗人以轻蔑的态度面对。
- 心到灵源千虑息:心灵达到本源境地时,万种烦恼自然消散。
- 气随真火百骸通:生命的气息与真火交融,身体也因此通畅无阻。
- 临觞不用嗟离阔:在临别时不必感叹距离的遥远。
- 达者相忘道术中:真正的智者能够在道与术中相忘,不受世俗羁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到灵源”暗喻心灵的清净。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提升思考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生哲理展开,探讨人性与世俗的关系,强调心灵的自由与智慧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道与术的深邃。
意象分析
- 戕性:象征世俗对人性的压制。
- 百年翁:象征智慧与经验。
- 灵源: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明悟。
- 真火:象征生命的活力与通畅。
- 临觞:象征离别与祝福的仪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维生活的朝代是?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百年翁”象征什么? A. 长寿的老人
B. 武将
C. 学者
D. 商人 -
“心到灵源千虑息”意指? A. 繁忙的生活
B. 心灵的宁静
C. 追求财富
D. 享受世俗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送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清新。
- 《江雪》:柳宗元的作品,描绘孤独与清冷的景象。
诗词对比
- 比较韩维的《送太素南游》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者在送别中都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但王勃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而韩维则深入探讨生命的哲理与心灵的自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韩维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