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诗六章》

时间: 2025-01-04 09:12:35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哭诗六章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清晨和黄昏时的悲伤情感。早晨的哭声悲切而频繁,到了傍晚却变得渐渐无声。哭声消逝,仿佛一切的情感都随着血液流尽而消失,怎能让眼睛不干涸呢?眼睛干涸也不必叹息,如果没有眼睛,心中反而能获得安宁。眼睛还在,看到的事物太多,却不如没有眼睛来的安宁。

注释:

  • 吁吁:形容悲伤的声音,像是叹息或哭泣的声音。
  • 随尽:随之消逝,指随着哭声的消失,情感也随之消失。
  • :干枯,这里指眼泪流尽,眼睛失去光彩。
  • 自安:自我安慰,心中获得安宁。
  • :完美、完整,这里指一种内心的平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描写人生感悟,情感真挚,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诗作可能源于个人经历的悲伤,表达了对失去的感慨,以及在悲痛中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哭诗六章》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诗人在早晨和傍晚的哭声中,展现了生命中的悲伤与无奈。开篇“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通过对比的手法,呈现出时间流逝中情感的变化,结合“声无血随尽”,更是将身体的痛苦与心灵的悲伤紧密相连。眼泪的流淌与心灵的枯竭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痛感。在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思考,眼泪流尽虽令人心痛,但失去眼睛的观察,反而能使心灵获得安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哲学思考。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也引发了对生存状态的深入思考,展示了王令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朝哭声吁吁,暮哭声转无”:早晨的哭声悲切,傍晚时却渐渐消失,反映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变化。
    • “声无血随尽,安得目不枯”:随着哭声的消逝,情感也逐渐淡化,眼泪流尽,眼睛失去光泽。
    • “目枯不足叹,无目心自安”:眼睛干涸并不需要过多叹息,失去眼睛反而能够内心平静。
    • “目存多所见,不若无目完”:眼睛虽然能看到世间万象,但内心的烦恼也随之增加,不如没有眼睛来得心安。
  •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早晨与傍晚的哭声对比,突显时间的变化与情感的递减。
    • 隐喻:眼睛的枯竭与内心的安宁,隐喻着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悲伤的深刻感受,以及在失去中寻找内心安宁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哭声:象征痛苦和失去,表现出人生的无奈。
  • 眼睛:代表感知与情感,眼泪流尽象征着情感的枯竭。
  • 心安: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安慰,反映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朝哭声吁吁”中的“吁吁”是什么意思?

    • A. 欢笑
    • B. 哭泣
    • C. 叹息
    • D. 呐喊
  2. 诗人认为失去眼睛会让心灵怎样?

    • A. 更加痛苦
    • B. 变得平静
    • C. 更加敏感
    • D. 感到孤独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王令的《哭诗六章》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情感变化,而李白则是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个人情感,两者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王令传》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王令诗集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