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浯溪道中》
作者:范成大 〔宋代〕
江流去不定,山石来无穷。
步步有胜处,水清石玲珑。
安得扁舟系绝壁,卧听渔童吹短笛。
弄水看山到月明,过尽行人不相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浯溪之旅中的所见所感。江流不断变化,山石层峦叠嶂,步行在溪边总能发现美丽的风景,清澈的水与玲珑的石头交相辉映。作者幻想有一只小舟系在悬崖边,躺在舟上可以听见渔童吹奏的短笛,静静享受这份宁静与悠然。水面上映出明月,作者在此玩水观山,却与路过的行人无缘相识。
注释:
- 江流去不定:江水流动不定,形态各异。
- 山石来无穷:山石众多且绵延不绝。
- 步步有胜处:每一步都有美丽的风景。
- 水清石玲珑:水清澈见底,石头形状奇特。
- 扁舟:小船,形状扁平的舟。
- 绝壁:陡峭的悬崖。
- 渔童:捕鱼的少年。
- 短笛:一种简短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悠扬动听。
- 弄水看山:在水边玩耍,欣赏山景。
- 月明:明亮的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希文,号石湖,宋代诗人、词人,长于山水田园诗,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田园气息。
创作背景:范成大生活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他的诗歌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浯溪道中》以清新的笔调描绘出自然风光,展现了作者的心境与情感。诗的开头通过对江水和山石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流动感与无限的自然景象,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而美丽的世界。接下来的“步步有胜处”,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在旅途中发现美的能力,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安得扁舟系绝壁,卧听渔童吹短笛”一句,展示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渴望在这美丽的自然中找到一处安静的栖息地,聆听渔童的笛声,这种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最后两句“弄水看山到月明,过尽行人不相识”,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美,作者在这美丽的景色中与外界隔绝,既享受着自然的宁静,又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沉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江流去不定,山石来无穷”:描绘江流的变化与山石的恒久。
- “步步有胜处,水清石玲珑”:每一步都有美景,水清而石美。
- “安得扁舟系绝壁,卧听渔童吹短笛”:渴望有一扁舟停靠在崖边,享受渔童的笛声。
- “弄水看山到月明,过尽行人不相识”:在水边嬉戏,观赏山景,却与路过的人不相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不定的存在,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渔童吹笛,赋予了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淡泊与超然。
意象分析:
- 江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山石:代表着大自然的永恒与稳固。
- 扁舟:象征着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
- 渔童:代表着简单、纯粹的生活方式。
- 月明:象征着宁静和美好的夜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水清石玲珑”,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水与石的对比
B. 自然的美丽
C. 对渔童的羡慕
D. 对旅行的厌倦 -
“过尽行人不相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孤独
B. 热闹
C. 欢乐
D. 怀念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范成大与王维的山水诗,范成大更侧重于生活的悠闲与自然的亲密,而王维则常将自然与哲理相结合,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