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霜缟同心翠黛连。
红绡四角缀金钱。
恼人香爇是龙涎。
枕上忽收疑是梦,
灯前重看不成眠。
又还一段恶因缘。
白话文翻译
霜白的缣绸和翠绿的黛眉交织在一起,
红色绸布的四角缀上了金色的钱币。
令人烦恼的香气如同龙涎香般弥漫。
我在枕上忽然感到一切像是梦境,
在灯下重看,却又无法入眠。
这又是一段令人痛苦的因缘。
注释
- 霜缟:似霜的白色缣绸。
- 同心:形容缣绸的纹理相互交织,心意相连。
- 翠黛:指女性的眉毛,形容其色泽如翠竹般美丽。
- 红绡:红色的绸子,通常用于衣物或装饰。
- 龙涎:指龙涎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
- 恶因缘:指不幸的缘分或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淳夫,北宋著名词人,其作品以清新婉约著称。他的诗词多描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浣溪沙(五之三)》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代。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迷茫与无奈,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秦观的《浣溪沙(五之三)》是一首典型的婉约词,整首词通过对物象的细致描写,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纠葛与烦恼。开头两句通过描绘霜白缣绸与翠黛眉的交织,传达出一种美丽而又脆弱的情感状态,仿佛在暗示着爱情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令人恼火的香气,似乎在指向一段纠结的情感关系。龙涎香的使用,不仅增添了词的香气与氛围,还暗示了爱情的珍贵与难以捉摸。作者在枕上回忆,灯前重看,表明他对这段情感的反复思索与无尽回味,但又因思念而无法入眠,显示出情感的痛苦与挣扎。
最后一句“又还一段恶因缘”,用“恶”字道出对这段感情的无奈与绝望,情感的反复与难以摆脱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深沉的哀伤与对美好回忆的怀念。整首词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霜缟同心翠黛连:描写美丽的女子,缣绸似霜,眉似翠,象征爱情的纯洁与美丽。
- 红绡四角缀金钱:红色绸布装饰,象征着对爱情的珍视与装扮。
- 恼人香爇是龙涎:香气令人烦恼,暗指情感的复杂与纠结。
- 枕上忽收疑是梦:在夜晚的思索中,感到一切如梦,表现出对美好回忆的向往。
- 灯前重看不成眠:因思念而失眠,突显情感的深切与痛苦。
- 又还一段恶因缘:对这段情感的无奈与痛苦,表明难以割舍的情感纠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缣绸与霜比喻,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 拟人:香气被赋予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层次。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切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无奈,以及人对美好记忆的追忆与缅怀,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缟:象征纯洁与美丽。
- 龙涎:象征珍贵的情感与难以捉摸的爱情。
- 灯前:暗示夜晚思索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浣溪沙(五之三)》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秦观
- C. 苏轼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龙涎”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香料
- C. 一种酒
- D. 一种乐器
-
诗中的“恶因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爱情的希望
- B. 对爱情的失望
- C. 对友情的怀念
- D. 对亲情的感慨
答案
- B. 秦观
- B. 一种香料
- B. 对爱情的失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虽然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但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我情感的展现,而秦观的《浣溪沙(五之三)》则更加突出情感的复杂与无奈,显示出两位词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词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