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日(一作落照)
作者: 耿湋 〔唐代〕
照耀天山外,飞鸦几共过。
微红拂秋汉,片白透长波。
影促寒汀薄,光残古木多。
金霞与云气,散漫复相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日落景象。夕阳照耀着天山之外,几只飞翔的乌鸦掠过天空。微微的红色映照在秋天的河汉上,偶尔的白云透过长长的水波。影子在寒冷的沙洲上变得短促,余晖在古老的树木上显得稀少。金色的霞光与云气交融,散漫而又和谐地连在一起。
注释:
字词注释:
- 照耀:光线照射,照亮。
- 飞鸦:飞翔的乌鸦,象征秋天的孤寂。
- 微红:淡淡的红色,形容夕阳的颜色。
- 秋汉:秋季的银河,形容天空中的星河。
- 片白:指天上的白云或波光。
- 寒汀:寒冷的沙洲,指水边的细沙滩。
- 光残:光线稀少,形容夕阳将尽。
- 古木:古老的树木,象征岁月的流逝。
- 金霞:金色的霞光,通常与夕阳有关。
- 云气:云彩的气息,形容云的变化。
典故解析:
- 天山:意指位于中国西北部的天山,常被诗人用作背景,象征高远和辽阔。
- 秋汉:与古代诗词中的“银河”相联系,蕴含深远的文化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耿湋,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风清新自然,表达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日夕阳时分,可能是诗人游历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在动荡的唐代,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日落照时分的宁静美感。诗的开头通过“照耀天山外,飞鸦几共过”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开阔的视野,天山的雄伟与飞鸦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秋日的萧瑟与孤寂。接着“微红拂秋汉,片白透长波”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水天一色的画面,微红的夕阳映照着秋季的银河,白云在长波中若隐若现,动静结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美。
后两联则通过“影促寒汀薄,光残古木多”和“金霞与云气,散漫复相和”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秋日的意境。短促的影子与稀少的光线,体现出日暮时分的寒冷与寂静,金霞和云气的交融则象征着自然的无穷变化与和谐。这种对比与融合,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生命与时间流逝的深思。
整首诗风格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和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宁静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照耀天山外,飞鸦几共过。
- 表达夕阳的光辉洒在天山之外,乌鸦的飞过增添了秋日的孤寂感。
-
微红拂秋汉,片白透长波。
- 微红的夕阳映照在深秋的河汉上,白云在水波中若隐若现,描绘出一种静谧的秋天景象。
-
影促寒汀薄,光残古木多。
- 影子在寒冷的沙洲上变得短促,光线在古木上显得稀少,暗示着光阴的流逝和秋天的萧瑟。
-
金霞与云气,散漫复相和。
- 金色的霞光与云气交融,形成一种和谐的美,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光与影的变化比作时间的流逝,强调自然的变化。
- 对仗:如“金霞与云气,散漫复相和”,展现了诗歌的对称美。
- 意象:通过“飞鸦”、“秋汉”、“寒汀”等意象,构建出秋天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与自然美的感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和谐美。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山:象征高远与辽阔,体现了诗人的志向与眼界。
- 飞鸦:象征孤独与寂寞,增强了秋日的萧瑟感。
- 微红:代表着夕阳的温暖与生命的短暂。
- 古木:象征岁月的流逝与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飞鸦几共过”中的“飞鸦”指的是什么?
- A. 兔子
- B. 乌鸦
- C. 鹰
-
诗中提到的“秋汉”具体指的是什么?
- A. 秋天的银河
- B. 秋天的花
- C. 秋天的风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对生活的热爱
- B. 对自然的赞美与思考
-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秋夕》——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中问答》相比,耿湋的《秋日》更注重表现自然的孤寂感,而王维则通过对话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