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
清歌忆去年,共唱秦楼曲。
门外月横波,帐里人如玉。
秋风吹彩云,梦断惊难续。
别调不堪闻,红泪销残烛。
白话文翻译:
去年的清歌依旧在耳边回响,我们曾在秦楼共唱那动人的曲子。
月光洒在门外的波光之上,帐子里的人宛如美玉般动人。
秋风吹拂着五彩斑斓的云朵,梦境戛然而止,惊醒后再也难以续接。
这别离的曲调令人难以忍受,红泪浸透了已经残烛的烛光。
注释:
- 清歌:清丽动人的歌曲。
- 秦楼:指古代秦地的酒楼,常与歌舞有关。
- 人如玉:形容女子美丽如玉。
- 秋风:象征着萧瑟的季节,常引发思乡之情。
- 别调:离别的曲调,悲伤的旋律。
- 红泪:形容因思念或悲伤而流下的眼泪。
- 残烛:指已经烧得很少的蜡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消逝。
典故解析:
“秦楼曲”是古代著名的曲调,常与酒楼、歌舞相联。诗中反复提到的月光、秋风等意象,均含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暗示着离愁别绪。烛光的残余则象征着过去美好时光的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紫芝,字仲华,号青山,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词作著称,作品多表现爱情和离愁,风格清丽而婉转。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可能源于对旧情的怀念与失落,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诗歌鉴赏:
这首《生查子》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呈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离别的伤感。开头两句通过“清歌”和“秦楼曲”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场景,仿佛让人听到了那清脆悦耳的歌声。接下来的“月横波”和“人如玉”则进一步营造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展现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但随着诗意的展开,秋风的到来却带来了萧瑟与感伤,梦的断裂象征着对美好时光的无奈追忆,令人心痛。最后“红泪销残烛”,不仅是对离别的哀伤,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悔与无奈,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感情的消逝。
整首诗在清丽的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脆弱与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歌忆去年: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共唱秦楼曲:强调了与爱人一同享受歌唱的快乐。
- 门外月横波:描绘出夜晚的静谧与美好。
- 帐里人如玉:形容爱的对象美丽动人。
- 秋风吹彩云:秋天的到来带来了伤感。
- 梦断惊难续:美好的梦境破裂,内心难以平静。
- 别调不堪闻:离别的旋律让人感到难以忍受。
- 红泪销残烛:泪水浸湿了蜡烛,象征着情感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如玉”,将人的美丽比作玉,增强了形象感。
- 拟人:如“秋风吹彩云”,赋予自然界以人的情感,形式上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美好爱情的怀念与对离别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在面对时间流逝与情感消逝时的脆弱与感伤,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歌:象征美好的回忆与爱情的甜蜜。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念。
- 秋风:象征离别与萧瑟。
- 红泪:象征伤感与无奈。
- 残烛: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消逝。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的情感基调,形成了离愁别绪的主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人如玉”是用来形容什么?
- A. 诗人的心情
- B. 爱人的美丽
- C. 月光的亮度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别调”指的是__。
-
判断题:诗中“秋风吹彩云”表现了诗人的快乐情绪。(对/错)
答案:
- B
- 离别的曲调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较,两者均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周紫芝的作品更侧重于离别的痛苦,而李清照的则更偏向于对爱情的感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周紫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