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婆饼焦,儿不食。
尔父向何之,尔母山头化为石。
山头化石可奈何,遂作微禽啼不息。
白话文翻译:
这位母亲的饼已经焦了,孩子却不肯吃。
你父亲要去哪里呢,你的母亲在山头化作了石头。
山头变成石头了,我们无可奈何,
于是我化作小鸟,不停地啼叫。
注释:
- 婆饼:指的是母亲做的饼,这里用来象征母亲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 尔:你,指代孩子。
- 父:父亲。
- 母山头化为石:母亲在山头上变成了石头,暗示母亲的离去或死亡。
- 微禽:小鸟,象征着无助和孤独。
- 啼不息:不停地鸣叫,表现出悲伤和绝望的情感。
典故解析:
这首诗通过家庭的破碎和母亲的离去,反映了对亲情的深切怀念。山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坚韧和永恒,而这里的化石则充满了悲凉和无奈,暗示着亲人的逝去让人无法释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东皋,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注重描写生活细节,善于抒情。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禽言四首》创作于梅尧臣的晚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家庭的思念。作品中的山鸟形象,表现了对失去亲人的无奈与悲伤,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山鸟》是一首充满悲伤与无奈的诗。诗中描绘了一位母亲的辛劳与牺牲,她为孩子准备的婆饼却因焦而无法食用,象征着母爱的无私与无奈。接着,诗人用“尔父向何之”这一句表明了家庭的破碎,父亲的离去让孩子失去了依靠,而“尔母山头化为石”则是对母亲的隐喻,暗示着母亲的去世或无力感。最后,诗人化为小鸟在山间啼叫,表达了他对亲情的痛苦和对失去的哀悼。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与坚韧,同时也提醒读者珍惜眼前的亲情与生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婆饼焦,儿不食:开篇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母亲的辛勤付出与孩子的无情反应,反映出家庭关系的紧张。
- 尔父向何之:表现了家庭的缺失,父亲的缺席带来无尽的迷茫。
- 尔母山头化为石:母亲的死亡或离去,成为诗中最悲痛的象征。
- 山头化石可奈何:无奈的感慨,暗示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时的无力感。
- 遂作微禽啼不息:表现了诗人化身小鸟的孤独与悲鸣,传达出深切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母亲的化为石头比喻为死亡,令人深思。
- 拟人:小鸟的啼叫赋予了动物以人类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句的对仗工整,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强,情感更为深刻。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展开,展现了对家庭的深切思念与无奈。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对母爱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渴望,体现了人类情感的脆弱与坚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婆饼:象征母爱的温暖与家庭的和谐。
- 石:象征坚硬与永恒,但在此却是对亲人的哀悼。
- 微禽:象征无助与孤独,表达了失去后的悲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婆饼焦,儿不食”中,儿不食的原因是什么?
- A. 饼太好吃
- B. 饼焦了
- C. 孩子不饿
-
诗中提到“尔母山头化为石”,这里的“石”象征着什么?
- A. 坚韧
- B. 死亡
- C. 快乐
-
诗的最后一句“遂作微禽啼不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饮酒》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情的思考,但梅尧臣的作品更着重于家庭的破碎与失去的悲痛,而陶渊明则更多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