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留题希深美桧亭
作者:梅尧臣 〔宋代〕
原文展示:
幽深有佳趣,曾不减林泉。
众绿经新雨,残红堕夕烟。
栽萱北堂近,梦草故池连。
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
白话文翻译:
这片幽深的地方充满了美好的趣味,丝毫不比山林泉水逊色。经过新雨的洗礼,满眼的绿色显得更加鲜亮,夕阳下,残余的红花在烟雾中缓缓飘落。栽种的萱草靠近北堂,梦里常常与故池相连。乘着明月,我时常来往于此,清歌悠扬,思绪广阔。
注释:
- 幽深:指环境幽静深邃。
- 佳趣:美好的情趣。
- 众绿:指繁茂的绿色植物。
- 经新雨:经历过新雨的滋润。
- 残红:指凋零的花朵。
- 堕:落下。
- 萱:萱草,被视为忘忧草。
- 北堂:北边的房子。
- 梦草:梦中所见的草,象征对故乡的怀念。
- 浩然:指广阔的气势或情怀。
典故解析:
- 萱草:在古代文学中,萱草象征忘忧,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荫,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尧臣的晚年,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可能是在游览某个亭子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环境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索。
诗歌鉴赏:
《留题希深美桧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展现了梅尧臣深厚的自然情怀和对生活的感悟。诗的开头通过“幽深有佳趣,曾不减林泉”,直接引出幽静之美,表明这处亭子虽不在名山大川之上,却同样充满了自然之趣。接着,通过“众绿经新雨,残红堕夕烟”,生动描绘了雨后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通过对萱草和故池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暗含了对故土的眷恋。最后“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则体现了诗人在月夜中游览时的愉悦和豁达,歌声飘扬,情怀高远。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幽深有佳趣”引入景致,强调环境的清幽美好。
- 第二联描绘雨后景象,展现生机与衰败交织的自然轮回。
- 第三联中,萱草和故池的意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
- 最后一联则以月夜和清歌作为结尾,彰显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如“残红堕夕烟”让人感受到夕阳下花瓣飘落的美感。
- 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豁达,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幽深: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 众绿:象征生机与希望。
- 残红: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与怀念。
- 萱草:象征忘忧与对故乡的思念。
- 清歌:象征诗人高昂的情绪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众绿”主要指什么? a) 繁茂的绿色植物
b) 夕阳下的红花
c) 河流的水波 -
“乘月时来往”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伤
b) 宁静与愉悦
c) 疲惫
答案:
- a) 繁茂的绿色植物
- b) 宁静与愉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留题希深美桧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同为山水诗,均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而梅尧臣则更为直白地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活的乐趣。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