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洞》
时间: 2025-01-04 10:22: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溪双石如层城,中有洞天门不扃。
杖藜穿莎入微迳,古藤络树春冥冥。
渴猿引子下饮涧,山瓢我亦分清泠。
一重一掩翳复郎,朱门金榜开殊庭。
众峰环拱受约束,何年神造驱五丁。
缥缈楼台钟磬寂,薜荔纷披窗户青。
黄冠羽服者谁子,琼台坐阅南华经。
客来揖坐松下石,呼茶味沦枸杞灵。
笑遣青衣导予步,峰回路转银河倾。
初看绝壁走云雾,倏听万壑驱风霆。
不知何代擘青峡,明珠万斛皆龙腥。
白话文翻译
溪边有两块石头,宛如层叠的城墙,石间有一个洞天,门是敞开的。
我手杖着藜草,穿过莎草的小路,古老的藤蔓缠绕在树上,春天的气息浓厚而迷蒙。
渴望的猿猴引着幼子下到溪边饮水,而我在山泉旁也分得一杯清凉。
一道道山峰重叠,犹如遮掩,朱门金榜的声声开启,显然是个特殊的庭院。
众多山峰环绕而拥,何年神灵创造了这般奇景?
缥缈的楼台,钟声和磬声寂静无声,窗户上青色的薜荔纷繁交错。
穿着黄冠和羽服的那位是谁呢?他在琼台上阅读《南华经》。
客人来到,恭敬地坐在松树下的石头上,叫来茶水,品味枸杞的灵气。
他笑着让身着青衣的人带我游玩,山峰回转,银河倾斜。
初看那绝壁,仿佛云雾在奔走,突然听到万壑之间驱动的风声和雷霆。
不知道何年何代开凿了这青色峡谷,明珠般的溪水,流淌着龙的气息。
注释
- 藜:一种植物,常用作拐杖。
- 莎:莎草,生长在湿地的植物。
- 翳:遮蔽、掩盖。
- 朱门金榜:指显赫的门第和名声。
- 五丁:传说中的神灵,代表力量。
- 缥缈:形容轻柔而不实在的样子。
- 薜荔:一种植物,常用作装饰。
- 南华经:道教经典,强调道教哲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景熙,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语言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山水之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反映出当时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石门洞》通过生动的描写与细腻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结合,展现出一个既美丽又神秘的洞天世界。诗中描绘的双石、溪水、古藤、猿猴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的开头便以“临溪双石如层城”引入,仿佛是一个隐秘的世外桃源,随后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生命的活力。诗人在这里不仅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与自然融为一体。通过渴猿引子、山瓢分清泠等细节,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
中间部分提到“朱门金榜”,则暗示了人世间的名利与荣耀,形成对比,突出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淡泊。诗人以“众峰环拱”展现出自然的伟岸,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叹。
结尾处“初看绝壁走云雾,倏听万壑驱风霆”,诗人在感叹自然的壮丽与变化,同时也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表明了人对自然的渺小与敬畏。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心灵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临溪双石如层城:描绘溪边的两块大石,形状像重叠的城池,生动形象。
- 中有洞天门不扃:石间的洞天大门敞开,暗示着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可能。
- 杖藜穿莎入微迳:手杖藜草,穿越莎草丛生的小径,展现诗人的行动与探索。
- 古藤络树春冥冥:古老的藤蔓缠绕在树上,春天的气息笼罩一切,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如层城”,将石头比作城池,增强视觉效果。
- 拟人:如“渴猿引子”,赋予猿猴人性化的行为,增加生动性。
- 对仗:如“朱门金榜”,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引发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灵动与生命。
- 石:象征坚韧与静谧。
- 古藤:象征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 猿猴: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楼台:象征人文与精神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洞天是在什么地方?
A. 山顶
B. 溪边
C. 林中
D. 城市 -
诗中提到的“朱门金榜”象征什么?
A. 自然
B. 名利与荣耀
C. 隐逸生活
D. 历史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了春天的气息?
A. 古藤、山瓢
B. 雪花、寒风
C. 星星、月亮
D. 大海、沙滩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终南山》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但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哲思。
- 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示了更为奔放的个性与对自然的壮丽描绘,情感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大辞典》
- 《林景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