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岩主大严禅师真赞》

时间: 2024-12-29 17:08:59

石出山而韵自丘壑,松不春而骨立冰霜。

今得云门柱杖,打破鬼窟灵床。

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雨。

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

此似昔人非昔人也,山中故友任商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安岩主大严禅师真赞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石出山而韵自丘壑,
松不春而骨立冰霜。
今得云门柱杖,
打破鬼窟灵床。
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雨。
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
此似昔人非昔人也,
山中故友任商量。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石和松树的自然风韵,石头从山中出来,便自有一种丘壑的韵味;松树虽然没有春天的繁华,却在冰霜中挺立,显得骨骼分明。如今我得到云门的杖子,打破了鬼怪的窟穴,灵床也被惊醒。那石头,能从万里之外引来云雨;那松树,想要为三界带来阴凉。这一切似乎与往昔有所不同,但在山中老友如故,大家仍可以一起畅谈。


注释:

  • 石出山而韵自丘壑:山石从山中自然生出,犹如丘壑间的韵味。
  • 松不春而骨立冰霜:松树虽未迎春,却在冰霜中挺立,形态显著。
  • 今得云门柱杖:指获得了云门禅宗的教义或智慧。
  • 打破鬼窟灵床:打破了邪恶的窟穴,唤醒了内心的灵性。
  • 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的世界观。
  • 昔人非昔人也:过去的人与现在的人有所不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属于“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对大严禅师的追思与赞美中,体现出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描写山石与松树,表达了对禅境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南安岩主大严禅师真赞》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意象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的前半部分通过描绘石头和松树,展现了自然界的韵律与生命力。石头从山中涌出,展现出一种自然的韵味,而松树在寒冷的冰霜中挺拔而立,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描写不仅传达了景物的美感,也暗示了生命的力量。

接着,诗人提到得到“云门柱杖”,象征着领悟了禅宗的智慧,打破了内心的迷雾,灵床即是内心的宁静之所。诗中的“鬼窟”则可以理解为心灵的迷惑与烦恼,诗人通过禅宗的教诲,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最后,诗人反思昔人已非,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同时也展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关系。整首诗在意象上相互交融,情感上真挚深沉,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出山而韵自丘壑:石头从山中流出,自然生出一种韵味。
  2. 松不春而骨立冰霜:松树虽然没有春天的繁盛,却在寒冷中显得挺拔。
  3. 今得云门柱杖:如今我得到了云门禅宗的教义。
  4. 打破鬼窟灵床:打破了心中邪念的障碍,内心灵性被唤醒。
  5. 其石也,将能万里出云雨:那石头能引来远方的云雨,象征着力量。
  6. 其松也,欲与三界作阴凉:松树想为世间带来清凉,象征慈悲与庇护。
  7. 此似昔人非昔人也:往日的人与如今的人已然不同,暗示着时间的变迁。
  8. 山中故友任商量:在山中老友依然可以畅所欲言,体现友情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与松比作生命的象征,表达坚韧与宁静。
  • 拟人:赋予自然物以人的特性,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与个人内心的变化,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友谊与智慧的珍惜。诗人在禅宗的启迪下,表示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恒久,寓意力量与智慧。
  • :象征高洁与坚韧,代表了不屈的精神。
  • 云雨:象征变化与生命的滋润,暗示智慧的普及。
  • 鬼窟:象征内心的迷惑与烦恼,是需要破除的障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黄庭坚
    • D. 苏轼
  2. “石出山而韵自丘壑”中,石头的出现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的和谐
    • B. 人的孤独
    • C. 时间的流逝
    • D. 友情的珍惜
  3. “云门柱杖”代表了什么?

    • A. 书法艺术
    • B. 禅宗智慧
    • C. 自然景观
    • D. 个人成就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思乡之情,但更直接地表现个人情感。
  • 《月夜忆舍弟》: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更多地注入了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