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时间: 2025-01-17 09:56:1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火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诗歌内容:
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腥至焦长蛇,声吼缠猛虎。神物已高飞,不见石与土。
尔宁要谤讟,凭此近荧侮。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
远迁谁扑灭,将恐及环堵。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
原文展示:
(见上文)
白话文翻译:
楚山上月光下的火焰,干旱的时候就会被点燃。
古老的习俗是焚烧蛟龙,以此来惊动雷雨。
魑魅的哭泣声在爆炸中响起,崩塌的冰雪与阴霾的云层落下,百泓的水沸腾,根源都是万古流传的。
青翠的树林化为灰烬,云气无处可去。入夜时分,火光特别明显,新秋的夜空照耀着牛女星。
风吹动着巨大的火焰,河面上腾起烟柱。
人们的风俗像是在焚烧昆仑,光线像是弥漫在洲渚之间。
腥气弥漫,焦黑的长蛇般的东西,声吼缠绕着猛虎。
神物已经高飞,不再见到石头与土地。
你不要轻易谤讟,靠近火焰可能会受侮。
长官忧虑,事情变得模糊至极。
远道而来的火焰谁来扑灭,恐怕会波及到四面的墙壁。
流汗卧在江边亭子中,夜深时气息如丝缕般轻柔。
注释:
- 蛟龙:传说中的水怪,古人常以其为象征,用以祭祀求雨。
- 魑魅:指妖怪,通常用来形容邪恶的事物。
- 牛女:指的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古代神话中一对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
创作背景:
《火》一诗写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饥荒和干旱频繁,诗人通过火象征着灾难与人类的无奈,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火》是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杜甫以火为主题,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诗的开头描写了干旱与火焰的关系,火不仅是自然的产物,也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无奈与抗争。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古老祭祀习俗的回顾,展现出人们在绝境中的渴望与恐惧。火焰的形象在诗中不断变化,从燃烧的青林到惊天的巨焰,象征着人类面对自然力量的脆弱。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批评,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激烈,意象丰富,展现了杜甫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描绘了干旱时火焰的燃起,暗示自然的无情。
- 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古老习俗中焚烧蛟龙以求雨,反映了人们的无奈和绝望。
- 爆嵌魑魅泣:火焰爆炸引发妖怪的哭泣,象征着灾难的降临。
- 青林一灰烬:青翠的林木化为灰烬,表现了自然的毁灭。
- 入夜殊赫然:夜晚火光更加显眼,象征着灾难的加剧。
- 风吹巨焰作:火焰在风中摇曳,显示了其不可控的特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火焰比作一种力量,体现出自然和人类的对抗。
- 拟人:魑魅的哭泣使得自然更具人性化,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火为线索,探讨了自然灾害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表现了对历史苦难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象征着破坏和力量。
- 蛟龙:古代神话的象征,代表人们对自然的敬畏。
- 青林:代表自然的美和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杜甫在《火》中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自然的敬畏
- B. 对战争的回忆
- C. 对灾难的深刻思考
-
填空题:在诗中,火焰的出现与__(自然现象)有关。
-
判断题:杜甫在《火》中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无奈和忧虑。 (对/错)
答案:
- C
- 干旱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头》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火》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涉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但杜甫更关注灾难的影响,而白居易则表现出对生命的眷恋。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