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潼关感旧》
时间: 2025-01-04 09:10: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潼关感旧
作者: 屈大均 〔明代〕
黄流呜咽,与悲风昼夜声沉潼谷。
天府突然称四塞,更有关门东束。
未练全军,中涓催战,孤注无边腹。
阌乡秋蚤。乍寒新鬼频哭。
谁念司马当年,魂招不返与贼长相逐。
麾下兴平馀大将,难作长城河曲。
朔骑频来,秦弓未射,已把南朝覆。
乌鸢饥汝,国殇今已无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悲凉景象,黄河水流呜咽,伴随着悲风的声音在潼谷中回荡。天府之地突然四面被围,东门也被困住。全军尚未集结,战斗的号角已经催促,孤注一掷的情势令人感到无边的恐慌。在这个秋天的乡村,频频传来新鬼的哭声,仿佛在追忆往昔。谁能想到司马懿当年的英勇,魂魄无法归来,只能与敌人激烈交战。统领着兴平残余将领,难以再筑长城与河曲防线。北方的骑兵频繁来袭,秦国的弓箭尚未发射,南朝的覆灭已成定局。乌鸦饥饿地叫唤,国家的丧失如今已无肉可食。
注释
- 黄流:指黄河的水流。
- 潼谷:潼关地区的山谷。
- 天府:指四川盆地,古代称为“天府之国”。
- 未练全军:全军未整顿齐备。
- 阌乡:指阌乡的地方。
- 新鬼:指死去的人,在这里指代战死的士兵。
- 司马:指三国时期的司马懿。
- 兴平:指兴平的残余将领。
- 朔骑:北方的骑兵。
- 南朝:指南朝的王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屈大均,明代诗人,字孟荣,号千云,江苏人。他以豪放的词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其作品常渗透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明代动荡不安的时期所作,屈大均通过对潼关的怀古,表达了对国家破败、战争频繁的深切忧虑与惋惜。
诗歌鉴赏
《念奴娇 潼关感旧》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时代忧虑的作品,诗人在潼关的历史背景下,借用自然景色与战争的交织,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与对未来的忧虑。开篇即以“黄流呜咽”的意象设置了悲凉的基调,诗中的“悲风”与“昼夜声沉”更是将环境的萧索与内心的愁苦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痛心。
在诗中,屈大均提到司马懿,暗示历史上为国捐躯的英雄,然而这些英雄的灵魂却无法再归来,给人以深深的无奈与悲哀。诗中对“全军未练”和“孤注无边”描绘了战局的紧迫和对未来的迷茫,似乎在提醒人们,历史的教训不可忽视。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层层深入,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回顾,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反思。最终以“国殇今已无肉”作结,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惨色彩,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流呜咽:描绘了黄河的低沉流动,暗示国家的困境与凄凉。
- 与悲风昼夜声沉潼谷:悲风与黄河声交织,让人倍感沉重。
- 天府突然称四塞:比喻国家被围困,四面受敌。
- 更有关门东束:东门被困,形势更加危急。
- 未练全军:全军未整齐,战争紧迫。
- 中涓催战,孤注无边腹:中层指挥催促作战,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 阌乡秋蚤:描绘了秋天的乡村孤寂与凄凉。
- 乍寒新鬼频哭:新死去的士兵频频哭泣,形成对比。
- 谁念司马当年:提到司马懿,怀念其英勇。
- 魂招不返与贼长相逐: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惋惜。
- 麾下兴平馀大将:残余将领难以抵挡敌军。
- 难作长城河曲:形容防线的脆弱。
- 朔骑频来:北方敌军频繁攻击。
- 秦弓未射,已把南朝覆:指南朝的覆灭已成现实。
- 乌鸢饥汝,国殇今已无肉:以乌鸦饥饿的意象结束,为国家的破败感到悲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黄河水流比作悲鸣,增强了诗的情感。
- 拟人:乌鸦饥饿,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国殇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流: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流逝。
- 悲风:表达了不幸与悲痛。
- 新鬼:象征着为国捐躯的士兵。
- 乌鸦:作为凶兆的象征,暗示国家的破败与哀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黄流”指的是哪个河流?
- A. 长江
- B. 黄河
- C. 珠江
- D. 淮河
-
诗中提到“司马”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司马光
- B. 司马懿
- C. 司马相如
- D. 司马昭
-
“国殇今已无肉”中“无肉”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带来的死亡
- B. 失去的财富
- C. 失去的和平
- D. 失去的士兵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 《赤壁赋》 苏轼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在诗中同样描绘了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无奈,其情感基调与屈大均的《念奴娇》相似,都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感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屈大均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