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感山二诗僧》

时间: 2025-01-04 09:21:21

读君桑苇疎篱句,知得犹存用世心。

拄杖借将来解虎,不须深卧白云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感山二诗僧
作者: 姚勉 〔宋代〕

读君桑苇疎篱句,
知得犹存用世心。
拄杖借将来解虎,
不须深卧白云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诗僧的敬重和理解。第一句提到读到诗僧的诗句,感受到他在世俗中仍保留着一种心思;第二句则是在说,拄着手杖来借助经验来解难,不必在深山白云中沉睡。


注释:

  1. 桑苇:指的是桑树和芦苇,象征着田园生活和自然环境。
  2. 疎篱:稀疏的篱笆,形容乡村的简朴生活。
  3. 用世心:在世俗中仍有心志,表示对世事的关注和参与。
  4. 拄杖:指用手杖支撑,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智慧。
  5. 解虎:意为解决困难,借用“虎”来比喻困境。
  6. 深卧:深沉地躺着,指的是隐居或逃避世俗。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特别复杂的典故,但“白云深”可以联想到隐士的生活方式,隐居在云雾之中,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自然、人生哲理为题材,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田园环境,诗人通过对诗僧的理解,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索。


诗歌鉴赏:

《寄感山二诗僧》通过对诗僧的诗句的解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开头的“读君桑苇疎篱句”展示了诗僧诗作的质朴和自然,暗示诗人对于简约生活的赞美。接下来的“知得犹存用世心”则突出了诗僧即使在简朴的环境中,依然不忘对世事的关注和思考,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责任感。

后两句则将主题引向个人的生活态度。“拄杖借将来解虎”中,手杖象征着人生的智慧与经验,表示诗人愿意借助这些经验来面对生活的挑战,而不是选择逃避,正如“不须深卧白云深”所暗示的,诗人认为隐居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而要积极面对现实。

整首诗在简练的语言中蕴藏着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生态度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第一联:通过对诗僧诗句的阅读,作者感受到一种与世俗相连的心情。
    • 第二联:借助手杖和人生的经验来解读生活的困难,不选择逃避。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虎”用作比喻,表现生活中的困境。
    • 对仗:如“拄杖借将来解虎”与“不须深卧白云深”,形成了对称的结构。
  3. 主题思想

    • 诗歌传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反映了作者积极面对生活挑战的态度,强调了人应在生活中寻找智慧,而不是选择隐退。

意象分析:

  • 桑苇:象征自然和乡土,反映出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
  • 白云:代表隐逸生活的理想,常用来形容远离尘世的宁静。
  • :象征着人生的支持与智慧,表明了面对困难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桑苇”象征什么?

    • A. 富贵生活
    • B. 田园生活
    • C. 忘却世俗
  2. “不须深卧白云深”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逃避现实
    • B. 积极面对
    • C. 追求名利
  3. 诗中的“解虎”指的是什么?

    • A. 解决困难
    • B. 享受生活
    • C. 隐居山林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但更强调自然的美好,而《寄感山二诗僧》则聚焦于内心的思考与对世事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姚勉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
  • 《宋代文学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