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高塶城 文同 〔宋代〕
颓壁乍高低,中间已乱蹊。 长原想鹅鹳,大冢记鲸鲵。 黯澹寒云结,萧疏野草齐。 兴亡尽遗迹,立马看扶犁。
白话文翻译:
破败的城墙时高时低,中间的小路已经杂乱无章。 广阔的原野上想象着鹅鹳的飞翔,巨大的坟墓让人记起鲸鲵的传说。 阴沉的天空中寒云聚集,稀疏的野草齐齐地生长。 历史的兴衰都留下了痕迹,我停马观看农夫扶犁耕作。
注释:
- 颓壁:破败的城墙。
- 乍高低:时高时低。
- 乱蹊:杂乱无章的小路。
- 鹅鹳:指飞翔的鸟类。
- 大冢:巨大的坟墓。
- 鲸鲵:传说中的巨大海洋生物,这里比喻巨大的事物。
- 黯澹:阴沉。
- 寒云结:寒云聚集。
- 萧疏:稀疏。
- 野草齐:野草齐齐地生长。
- 兴亡:历史的兴衰。
- 遗迹:留下的痕迹。
- 立马:停马。
- 扶犁:农夫耕作的动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这首诗《过高塶城》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同在游历过程中,经过一座废弃的古城时所作。诗中通过对古城遗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废弃古城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自然的恒常。首联“颓壁乍高低,中间已乱蹊”直接描绘了古城的破败景象,颓壁的高低错落和乱蹊的杂乱无章,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颔联“长原想鹅鹳,大冢记鲸鲵”则通过想象和典故,将视野从具体的城墙扩展到广阔的原野和巨大的坟墓,增加了诗歌的宏大感。颈联“黯澹寒云结,萧疏野草齐”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氛围。尾联“兴亡尽遗迹,立马看扶犁”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自然恒常的认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颓壁”和“乱蹊”描绘了古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感。
- 颔联:通过“长原”和“大冢”的想象,将视野扩展到广阔的原野和巨大的坟墓,增加了诗歌的宏大感。
- 颈联:通过“黯澹寒云”和“萧疏野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宁静的氛围。
- 尾联:通过“兴亡尽遗迹”和“立马看扶犁”的总结,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自然恒常的认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大冢记鲸鲵”中的“鲸鲵”比喻巨大的事物。
- 拟人:如“黯澹寒云结”中的“结”赋予寒云以人的动作。
- 对仗:如“颓壁乍高低,中间已乱蹊”中的“高低”和“乱蹊”形成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废弃古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诗中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自然的恒常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 颓壁:破败的城墙,象征历史的沧桑。
- 乱蹊:杂乱无章的小路,象征历史的混乱。
- 长原:广阔的原野,象征自然的恒常。
- 大冢:巨大的坟墓,象征历史的沉重。
- 黯澹寒云:阴沉的天空,象征历史的凄凉。
- 萧疏野草:稀疏的野草,象征自然的恒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颓壁乍高低”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A. 破败的城墙 B. 广阔的原野 C. 巨大的坟墓 D. 阴沉的天空
-
“大冢记鲸鲵”中的“鲸鲵”比喻什么? A. 巨大的事物 B. 飞翔的鸟类 C. 稀疏的野草 D. 阴沉的天空
-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 对历史的沉重感 B. 对自然的恒常感 C. 对历史的凄凉感 D. 对自然的混乱感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宁静感受。
诗词对比:
- 文同的《过高塶城》与杜甫的《春望》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
- 文同的《过高塶城》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宁静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文同诗集》:收录了文同的全部诗作,是研究文同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