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霁江城夜气清,
寂寥孤月对愁明。
谁携羌塞三更笛,
吹作吴山十月声。
岂有梅花开更落,自惊杨柳折还生。
天边旧业归何日,为尔今宵梦不成。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江城在雨后显得格外清新,
孤独的明月映照着我的忧愁。
是谁在三更时分携着羌笛,
吹奏出吴山十月的声音?
难道梅花会在开过之后又凋零,
而杨柳却因折断后又重新生长?
天边的旧日事业何时才能归来,
为了你今夜的梦却无法成形。
注释:
- 晚霁:指晚上的雨后;霁,指雨停后的晴朗。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通常用来指代长江沿岸的城市。
- 羌塞:指边境地区,主要是指羌族地区。
- 吴山:指的是位于江苏省的吴山,古时以美景著称。
- 十月声:暗指十月的风声,或指十月的萧瑟气氛。
- 梅花:象征坚韧和美丽,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
- 杨柳:象征柔软和生命的顽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羌塞”,常被用来代表边疆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吴山”则是南方的名山,具有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古诗中,梅花与杨柳常用于比喻生命的循环与坚韧的精神,展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瑨,清代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反映故乡思念和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伴着清冷的月光,思绪万千,表达了对故乡和往昔的怀念,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
诗歌鉴赏:
《闻笛》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夜色清冷的江城中,独自面对明月,心中涌动着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诗的开头通过“晚霁江城夜气清”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孤寂的氛围。而“寂寥孤月对愁明”则直接点出诗人的情感状态,明月成为他愁思的映照。
接下来,诗人借助“谁携羌塞三更笛”的提问,引入了羌笛的音声,暗示着对远方的思念与对故国的怀念。羌笛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仿佛诉说着千古的离愁别恨,令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乡愁。
“岂有梅花开更落,自惊杨柳折还生”,在这里,诗人反思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法则,梅花的凋谢和杨柳的再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与希望。最后两句“天边旧业归何日,为尔今宵梦不成”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无奈,寄托了对未来的渴望与对过往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清丽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追求,充满了哲理的反思和人性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霁江城夜气清:描绘了江城在雨后夜晚的清新气息,突出环境的宁静。
- 寂寥孤月对愁明:孤月照耀下,诗人感到孤独与忧愁,传达出内心的情感状态。
- 谁携羌塞三更笛:诗人发出疑问,想知道是谁在深夜中吹奏羌笛,表现出对远方的渴望。
- 吹作吴山十月声:羌笛的声音仿佛传到了吴山,营造出一种愁思与自然结合的意境。
- 岂有梅花开更落:反思自然规律,梅花的开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
- 自惊杨柳折还生:杨柳的再生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希望。
- 天边旧业归何日:对过去的事业和理想的追忆与渴望。
- 为尔今宵梦不成:因思念而无法入眠,体现出内心的痛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梅花开更落,自惊杨柳折还生”,形成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表现,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思乡和生命的无常展开,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命变化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晚霁: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孤月:代表孤独与思考。
- 羌笛:象征思乡与离愁。
- 梅花:象征坚韧与美丽。
- 杨柳:象征生命的希望与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晚霁”指什么?
- A. 清晨
- B. 晚上的雨后
- C. 白天
- D. 黄昏
-
“羌塞”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思乡与孤独
- C. 友谊
- D. 财富
-
诗中提到的“孤月”主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愁
- C. 愤怒
- D.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静夜思》中,同样运用了明月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而李瑨的《闻笛》则更侧重于情感的细腻与自然的结合,两者在主题上有共通之处,但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瑨诗集》
- 《古典诗词解析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