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武馆游眺》
时间: 2024-10-02 23:03: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襄武馆游眺
韦应物 〔唐代〕
州民知礼让,讼简得遨游。
高亭凭古地,山川当暮秋。
是时粳稻熟,西望尽田畴。
仰恩惭政拙,念劳喜岁收。
澹泊风景晏,缭绕云树幽。
节往情恻恻,天高思悠悠。
嘉宾幸云集,芳樽始淹留。
还希习池赏,聊以驻鸣驺。
白话文翻译
在这里,州里的百姓懂得礼让,讼事简单而能遨游。
我在高亭上凭眺着古老的地方,山川在暮秋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此时稻谷已经成熟,向西望去,满目皆是田园。
我仰望着恩泽,感到对政事的无能而感到惭愧,
想起辛勤的劳作,心中为丰收而感到高兴。
宁静的风景悠然自得,缭绕的云树显得幽静而深远。
节令过去,情感涌动,天高地远,思绪绵延。
嘉宾们幸而聚集在这里,酒樽开始被淡淡地浸泡。
我还希望在池塘旁赏景,聊以驻足,听那鸣叫的马。
注释
- 州民:州里的人民。
- 礼让:礼节和谦让。
- 讼简:诉讼简单,指社会和谐。
- 高亭:高台,观景之处。
- 粳稻:一种稻米,成熟时的稻穗。
- 仰恩:感恩,仰望恩德。
- 政拙:政事无能。
- 澹泊:宁静淡泊。
- 节往:节令流逝。
- 嘉宾:来访的客人。
- 芳樽:美酒的酒樽。
- 鸣驺:马的鸣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子云,唐代诗人,官至侍御史,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人生哲理,常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襄武馆游眺》创作于韦应物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地方民风的赞美,及对丰收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政务无能的自省。此时正值丰收季节,诗人感受到了自然与人和谐的美好。
诗歌鉴赏
《襄武馆游眺》是一首描绘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诗。诗中,韦应物通过对州民礼让、诉讼简单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和谐社会的美好画面。在高亭上,诗人俯瞰着广袤的田园,稻谷金黄,象征着丰收的喜悦。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政务无能的惭愧与对辛勤劳动的感激,体现了他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感。整首诗以宁静的自然景色作为背景,蕴藏着深厚的人情,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韦应物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象丰富,巧妙地把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结合在一起。诗中反映的社会和谐与丰收的喜悦,使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美好风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州民知礼让,讼简得遨游。——地方民众懂得礼让,诉讼事宜简单,给人以游览的空间。
- 高亭凭古地,山川当暮秋。——在高亭俯视着古老的地方,山川在秋天的傍晚显得格外美丽。
- 是时粳稻熟,西望尽田畴。——此时粳稻成熟,向西望去,满眼都是金黄的田野。
- 仰恩惭政拙,念劳喜岁收。——仰望恩德,感到对自己政务无能的惭愧,回想起辛勤的劳作,心中为丰收而感到喜悦。
- 澹泊风景晏,缭绕云树幽。——宁静的风景显得安详,缭绕的云和树木显得幽静而深邃。
- 节往情恻恻,天高思悠悠。——节令流逝,感情惆怅,天高云淡,思绪悠远。
- 嘉宾幸云集,芳樽始淹留。——嘉宾们幸而聚集在此,美酒开始被轻轻浸泡。
- 还希习池赏,聊以驻鸣驺。——我还希望在池塘边赏景,暂时停留,听那马的鸣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亭凭古地,山川当暮秋”,通过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仰恩惭政拙”,把对恩德的仰望与对政务无能的惭愧联系在一起,表现深刻的自省。
- 意象:诗中运用了“高亭”、“稻熟”、“云树”等意象,营造出宁静、安详的自然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对丰收的喜悦和对自身责任的反思,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高亭:象征着远见与思考的空间。
- 稻谷:象征着丰收、劳动的成果。
- 云树:代表自然的幽静与深邃,体现诗人的理想与情感。
- 嘉宾:象征着友谊与人际关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州民知礼让”说明了什么? A. 人民的礼貌
B. 社会的和谐
C. 政府的仁爱
D. 文化的传承 -
“仰恩惭政拙”中的“恩”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的恩惠
B. 人民的恩德
C. 朋友的帮助
D. 政府的支持 -
这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悲伤
B. 愉悦与思考
C. 愤怒
D. 怀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韦应物的《襄武馆游眺》在主题上都有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情的感悟,但王维的诗更注重孤独与内心的宁静,而韦应物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景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唐诗鉴赏辞典》
这些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唐诗的美学及其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