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寐倦长更,披衣出户行。
月寒秋竹冷,风切夜窗声。
白话文翻译:
我整夜未眠,感到疲倦,到了更深的时刻,只好披衣走出门外。
月光下,秋天的竹子显得格外寒冷,夜风吹过窗户,发出刺耳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不寐:意为不能入睡。
- 倦:疲倦、困倦。
- 长更:深夜时分的更替,通常指值夜班的时间。
- 披衣:穿上衣服,通常是为了出门。
- 月寒:月光下的寒冷。
- 秋竹:秋天的竹子,象征着清冷。
- 切:锋利、刺耳的声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描绘出深秋夜晚的寂寥与冷清,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绪,可能与古代士人的生活环境和心境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浩然,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闻名。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志趣。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安定交替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深夜的情景,表达了个人的孤寂和对自然的感受,反映出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诗歌鉴赏:
《杂曲歌辞·上皇三台》是一首描写深秋夜晚情景的诗作,开头便以“不寐”引入,展现了诗人深夜失眠的状态,给人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诗中以“月寒秋竹冷”描写了秋夜的冷清,月光照耀下的竹子显得格外寒冷,这种意象不单单是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映射,表现出一种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风切夜窗声”一语,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高潮,夜风吹过窗户,发出刺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外界的敏感。整首诗在意象上极具层次感,既有自然景物的描绘,又有情感的深刻表达,体现出韦应物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诗歌修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寐倦长更”:自述夜深人静,无法入眠,感到疲惫。
- “披衣出户行”:为了逃避内心的烦闷,走出门外,寻求一种解脱。
- “月寒秋竹冷”:描绘外界环境,月光下的竹子在秋天的寒气中显得格外冷清。
- “风切夜窗声”:夜风穿过窗户,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增强了孤寂的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子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意象:通过“月”、“秋竹”、“风”等意象,营造出深秋夜晚的孤独氛围。
- 拟人:风切窗声仿佛在诉说,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深秋夜晚的孤独与失眠,借助自然景物传达内心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孤独与寂寞,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秋竹:象征冷清与坚韧,反映出时光的流逝。
- 风:象征变幻与无常,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清晨
B. 深夜
C. 黄昏
D. 中午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A. 竹子和花
B. 月亮和秋竹
C. 星星和云彩
D. 河流和山川 -
“风切夜窗声”中“切”字的意思是? A. 砍
B. 割
C. 刺耳
D. 磨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杂曲歌辞·上皇三台》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色,但韦应物更侧重于内心的孤独感,而王维则在意象上更多地表现出宁静与和谐,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韦应物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