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中道先归寄示》
时间: 2025-01-04 12:22: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中道先归寄示
——韦应物 〔唐代〕
累宵同燕酌,十舍携征骑。
始造双林寂,遐搜洞府秘。
群峰绕盘郁,悬泉仰特异。
阴壑云松埋,阳崖烟花媚。
每虑观省牵,中乖游践志。
我尚山水行,子归栖息地。
一操临流袂,上耸干云辔。
独往倦危途,怀冲寡幽致。
赖尔还都期,方将登楼迟。
白话文翻译
与从侄成绪一起游玩山水,途中我先行返回,借此寄送此诗。
夜晚多次相聚饮酒,十里的路上带着马匹。
刚刚造访双林的宁静,远远地寻找洞府的隐秘。
群峰环绕,苍翠欲滴,悬挂的泉水特别独特。
阴暗的山谷埋藏着云雾松林,阳光照耀的山崖烟花似的美丽。
每每担心观光的情绪牵挂,内心却与游玩的志向相悖。
我依旧喜爱山水的游览,而你早已归去栖息的地方。
一抖衣袖在水边,朝天高举缰绳。
独自前行在这疲惫的危险道路上,怀念着宁静而少有的幽雅。
幸好你还有重返京城的期盼,才会让我在这高楼上稍作停留。
注释
- 累宵:多夜,指经过很多个晚上。
- 燕酌:指与朋友一起饮酒,燕子在这里象征欢聚的时光。
- 双林:形容宁静的环境,双林可能指的是两个树林。
- 遐搜:远方的寻找。
- 悬泉:指高悬的泉水,象征自然的奇观。
- 阴壑:阴暗的山谷。
- 阳崖:阳光照射的山崖。
- 观省:观光和省思,指游览时的体验。
- 栖息地:指回归的地方,归隐的栖息之所。
- 干云辔:高耸的缰绳,象征着高远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737-799),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一次与侄子游玩山水的途中,韦应物因感慨而作,表现了他对游历的热爱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因省风俗,与从侄成绪游山水,中道先归寄示》是一首描写山水游历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游历的思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群山的巍峨与泉水的清澈,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交融,表现出一种恬淡而又悠远的情怀。
在读这首诗时,诗人对山水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切感悟。群峰环绕,悬泉独特,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诗人游历的背景,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诗中提到的“阴壑云松埋,阳崖烟花媚”,极具视觉冲击力,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和美丽。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游历与归隐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对游历的珍惜。尤其是“我尚山水行,子归栖息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思考。他渴望在山水之间自由行走,同时又不能摆脱对家乡的牵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山水的赞美,又有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体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写夜晚与友人饮酒的愉快,暗示出诗人与从侄之间的深厚感情。
- 第二联:表达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与探寻的渴望。
- 第三联:通过群峰与悬泉的描写,展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 第四联:阴暗与阳光的对比,形成鲜明的自然景观,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 第五联:内心的矛盾,游历与归隐的思考。
- 第六联:强调对山水游历的执着与对归隐生活的留恋。
- 第七联:独自前行,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第八联:寄托希望与期待,表现出对未来的向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阴壑云松埋,阳崖烟花媚”,通过对比和形象的描绘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在游历中感受到的孤独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群峰:象征自然的雄伟与壮丽。
- 悬泉:象征自然的奇特与灵动。
- 阴壑与阳崖:象征自然的阴暗与光明,体现人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游与归:象征人生的探索与安定,表现出对生活的思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累宵同燕酌”,意思是:
- A. 白天饮酒
- B. 多个夜晚共饮
- C. 独自饮酒
-
诗中“群峰绕盘郁”描写的是:
- A. 城市的繁华
- B. 自然的美丽
- C. 战争的惨烈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绝望
- B. 欢快
- C. 思考与向往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韦应物与王维的山水诗同样描绘自然景观,但韦应物更加强调内心的矛盾与思考,而王维则展现出一种宁静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