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举中奉程公挽诗》

时间: 2025-01-14 01:38:58

静退身无累,安閒意有余。

一麾真漫尔,三径盍归与。

肯酌贪泉水,甘乘下泽车。

后生知敬慕,遗行蔼乡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提举中奉程公挽诗
—— 蔡戡 〔宋代〕

静退身无累,安閒意有余。
一麾真漫尔,三径盍归与。
肯酌贪泉水,甘乘下泽车。
后生知敬慕,遗行蔼乡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程公的追思与怀念。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程公处世态度的向往,认为他在世时的闲适与安宁,似乎没有任何负担。诗中提到“一麾真漫尔”,意味着他的一生是随意而自在的。诗人还提到愿意饮用贪泉的水,甘愿乘坐下泽的车,展示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后辈的影响,程公的品德和行为让后人心怀敬仰。

注释

  • 静退:安静地退隐,指不与世争。
  • 无累:没有烦恼和负担。
  • 安閒:悠闲自在,心情宁静。
  • 一麾:一挥手,形容行动轻松洒脱。
  • 三径:指隐士的生活,三条小路象征归隐之道。
  • 肯酌:乐意饮用。
  • 贪泉水:传说中的泉水,象征贪婪。
  • 下泽车:指简朴的交通工具,象征平民生活。
  • 后生:后辈,年轻人。
  • 敬慕:尊敬和仰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戡,字修远,号云庵,北宋时期的诗人,曾在朝廷任职,后隐退于乡间。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局的思考。蔡戡的诗作多描绘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是蔡戡为已故的程公所作,表达了对其生前品德的缅怀与敬仰。程公在世时以德行著称,深受乡里人们的尊敬。诗人在此时写下此诗,旨在传达对程公一生的认同与敬意,同时也希望后辈能牢记程公的教诲,继承他的精神。

诗歌鉴赏

这首挽诗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诗人通过对程公的追忆,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开头两句“静退身无累,安閒意有余”直接描绘了程公的淡泊名利与无忧无虑。这样的生活态度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接着“一麾真漫尔,三径盍归与”,诗人以“麾”字形象地描绘出程公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仿佛他的一生都是在一种随意与洒脱的状态中度过,与世无争,回归自然的理想境界。这里的“三径”不仅是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也暗示着一种哲学思考:生活的真谛在于回归简单与自然。

最后两句“肯酌贪泉水,甘乘下泽车”传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追求,甘愿放弃物质的享受,选择简单的快乐。同时,诗人通过“后生知敬慕”总结了程公的影响力,强调了他的品德对后代的积极作用,显示出一种传承与责任感。

整首诗文笔简练,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与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静退身无累:表达了隐退的愿望,强调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2. 安閒意有余:说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反映了对生活的从容态度。
  3. 一麾真漫尔:比喻程公的处事风格,轻松洒脱,毫不在意。
  4. 三径盍归与:以小路象征归隐,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肯酌贪泉水:愿意饮用象征贪婪的泉水,反映对物质欲望的超越。
  6. 甘乘下泽车:愿意乘坐简单的交通工具,象征对平民生活的认同。
  7. 后生知敬慕:强调程公的品德影响了后辈,传递他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下泽车”,表达简朴生活的愿望。
  • 对仗:整首诗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用“贪泉水”象征物欲,用“三径”象征隐逸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程公的追思,表达了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生活哲学,同时也强调了品德对后代的影响力,体现了宋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静退:象征隐逸与安宁。
  2. 三径:隐士生活的象征,代表归隐之道。
  3. 贪泉水:象征物质欲望与贪婪。
  4. 下泽车:代表平民生活,简单质朴。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具体的生活意义,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贪泉水”象征什么?
    A. 物质欲望
    B. 自然之美
    C. 清净生活
    答案:A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三径”象征着____生活。
    答案:隐逸

  3. 判断题:诗中的“后生知敬慕”表示程公对后代没有影响。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对自然的向往。
  • 李白《庐山谣》: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诗词对比

  • 蔡戡《提举中奉程公挽诗》王维《山居秋暝》都表现了隐逸生活的理想,但前者更多地强调了对已故朋友的追思,而后者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