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月二十四日大风
作者:梅尧臣
秋飙无踪迹,空中声奔驰。
枯桑因已验,老病仍先知。
惊沙入破隙,危叶堕绿枝。
幽怀聒不寐,山岳将恐移。
白话文翻译:
九月二十四日的大风,
秋天的狂风无处不在,声势如雷一样在空中奔腾。
枯萎的桑树早已见证这一切,年老体衰的我仍然能先知其来。
惊飞的沙尘穿透了裂缝,脆弱的叶子从绿枝上纷纷落下。
我心中郁结,不知如何入睡,仿佛连高山也将为之动摇。
注释:
- 秋飙:秋天的狂风。
- 踪迹:踪迹,指风的迹象。
- 枯桑:枯萎的桑树,象征衰老和经历。
- 因已验:因为已经经历过,所以能有所领悟。
- 惊沙:被风卷起的沙尘。
- 破隙:破裂的缝隙。
- 危叶:脆弱的叶子。
- 幽怀:内心的忧愁或郁结。
- 聒不寐:因为心中烦扰而无法入睡。
- 山岳将恐移:比喻风势过于猛烈,连高山都可能动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酌泉,南宋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及散文。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及其感悟,具有较强的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风乍起之际,正值九月,气候变化显著。梅尧臣以此诗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感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反映出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九月二十四日大风》通过描绘秋风的猛烈,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中第一句“秋飙无踪迹”便设定了整个诗的基调,秋风的来临如同一场无形的力量,声势浩荡却又无影无踪,表现了自然的不可捉摸。接下来的“枯桑因已验,老病仍先知”,将个人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变化相联系,老病的诗人通过经历的积累,对自然的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知。
诗中的“惊沙入破隙,危叶堕绿枝”描绘了狂风卷起沙尘,撕扯着脆弱的叶子,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象征,暗示着个人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最后两句“幽怀聒不寐,山岳将恐移”更是将个人的内心挣扎与自然的巨大力量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对未来的不确定。
整首诗以清晰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秋风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反思,体现了梅尧臣深邃的哲思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飙无踪迹:秋天的风来得迅猛,却无处寻觅其踪迹,表现了自然的无常。
- 空中声奔驰:狂风在空中呼啸,声势如奔马,传达出风的狂暴。
- 枯桑因已验:枯萎的桑树因经历过风雨的洗礼,象征着岁月的沧桑。
- 老病仍先知:尽管年老体衰,但诗人仍能感知自然的变迁,体现出内心的敏锐。
- 惊沙入破隙:狂风卷起沙尘,穿透了蛛丝般的缝隙,暗示着外界的侵扰。
- 危叶堕绿枝:脆弱的叶子从绿枝上落下,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幽怀聒不寐:内心的忧愁无法入眠,折射出诗人的烦恼与不安。
- 山岳将恐移:自然的力量巨大,连巍峨的山岳也仿佛会被动摇,展现了自然的威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狂风比作奔马,形象且生动地表现出风的力量。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性,如“惊沙入破隙”,使人感受到自然的威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枯桑因已验,老病仍先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脆弱的思考,表达了对秋冬交替时节的感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飙:象征变化与无常,代表着季节的更迭。
- 枯桑:象征衰老与经历,体现生命的脆弱。
- 惊沙:象征外界的扰动与冲击,暗示内心的烦扰。
- 危叶:象征不稳定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山岳:代表自然的伟岸与威严,反映出人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飙无踪迹”意指什么? A. 秋风无处可寻
B. 秋天没有踪迹
C. 秋风无影无踪 -
“惊沙入破隙”中的“惊沙”指的是什么? A. 细沙
B. 被风卷起的沙尘
C. 高山的沙土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威严
C. 个人的情感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 比较梅尧臣的《九月二十四日大风》和杜甫的《春夜喜雨》,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但梅尧臣更多地强调了自然对人心的影响,而杜甫则侧重于自然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