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舟泛湛水,心法已圜融。
诗律期三昩,庵居役二空。
住山须拙斧,阅世任寒蓬。
慢着寻幽履,雪泥殊未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只孤舟上漂荡在清澈的水面上,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诗歌的韵律追求着一种高远的境界,而在庵中隐居的生活显得空虚无聊。住在山中需要粗糙的工具,经历世间的风霜则任凭自己如同寒蓬般随风飘荡。慢慢地去探索幽深的足迹,发现自己在雪泥中行走,依然未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注释:
- 孤舟:一只孤单的小船,象征孤独和内心的宁静。
- 泛湛水:在清澈的水面上漂浮,表达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
- 心法:指内心的道理或境界。
- 三昩:诗律的高深境界,这里可能指理想的诗歌状态。
- 庵居:隐居在庵堂,反映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 寒蓬:比喻任凭风吹的草,象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 雪泥:比喻在大雪中留下的足迹,暗示人生的无常和探索的艰难。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庵居”,常用于指代佛教徒或隐士所居住的地方,反映了隐逸生活的哲学思想。诗中的“雪泥”意象,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彭,南宋时期的诗人,主要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隐逸生活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表现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隐居期间,受周围自然环境的影响,表达了他对孤独与内心安宁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淡泊。
诗歌鉴赏:
李彭的这首《次文虎韵戏晖书记》以清新脱俗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吸引读者。诗的开头用“孤舟泛湛水”设定了一个宁静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享受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接着“心法已圜融”表明诗人已经领悟了内心的真谛,达到了一种平和的境界。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作者开始反思隐居生活的空虚和孤独,诗律的追求与庵居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住山须拙斧,阅世任寒蓬”则展现了李彭对粗犷生活的接受态度,他认为在山中隐居需要简单的工具,而在世俗中生存则要随遇而安。这种生活哲学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包容。最后“慢着寻幽履,雪泥殊未通”则意味着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依然艰难,尽管他在努力探索,但依然未能达到他心中的理想和目标。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舟泛湛水:孤独的小船在清澈的水面上漂浮,象征着孤独和内心的宁静。
- 心法已圜融:心灵的领悟与自然的合一,达到一种无我状态。
- 诗律期三昩:对诗歌韵律的追求,渴望达到理想的高度。
- 庵居役二空:隐居生活的空虚感,反映出对世俗的无奈。
- 住山须拙斧:在山中生活需要简单的工具,象征着质朴的生活。
- 阅世任寒蓬:经历世间的风霜,任凭自己随风而行,体现生活的随遇而安。
- 慢着寻幽履:慢慢地去探索深邃的足迹。
- 雪泥殊未通:在雪泥中行走,表明探索理想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舟”、“寒蓬”,将生活的状态形象化。
- 拟人:通过“心法已圜融”,赋予心灵以生命。
- 对仗:如“诗律期三昩,庵居役二空”,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隐逸生活的孤独与空虚,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与内心和谐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舟: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安宁。
- 湛水:清澈的水,象征纯净与宁静。
- 寒蓬:象征生活的随遇而安。
- 雪泥: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探索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以下哪一句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A) 孤舟泛湛水
B) 诗律期三昩
C) 住山须拙斧
D) 雪泥殊未通 -
“寒蓬”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理想
B) 随遇而安
C) 孤独
D) 隐居生活 -
诗中提到的“雪泥”是指什么? A) 雪中的足迹
B) 一种工具
C) 隐居的地方
D) 山中的生活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终南山》:同样描绘隐居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 陶渊明《饮酒》: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淡泊。
诗词对比:
- 李彭《次文虎韵戏晖书记》与王维《鹿柴》,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内心的思考,李彭更侧重于隐逸生活的空虚,而王维则更多表现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了解当时文人的思想。
- 《诗经与古代诗歌》:对古代诗歌的体裁与主题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