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然堂》

时间: 2025-01-01 14:12:33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

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

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洒然堂 张舜民 〔宋代〕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 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 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

白话文翻译:

何必在山水间徘徊,听您的话语已使我感到疲惫。 在三湘的尽头还能遇见竹子,穿越五岭时却看到了山。 官府的文书总是像雁阵一样递进,而我却像闲适的海鸥一样自在。 天边的猿猴和鹤鸟都已熟悉,只是缺少了每日携杖往来的乐趣。

注释:

  • 彷徉:徘徊,游荡。
  • 孱颜:疲惫,憔悴。
  • 三湘:指湖南地区的湘江及其支流。
  • 五岭:指中国南部的五座大山。
  • 吏案:官府的文书。
  • 灵源:指自然界的清泉,这里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 鸥闲:海鸥的悠闲状态,比喻作者的闲适。
  • 筇:竹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舜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他的诗歌多表现隐逸情怀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游历或隐居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描绘了作者游历时的所见所感,而“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则对比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与自然生活的闲适。最后两句“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熟悉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必彷徉水石间,听君言话已孱颜。”:作者表达了对游荡山水间的厌倦,听人言谈已感到疲惫。
  2. “三湘尽处犹逢竹,五岭回时却见山。”:描绘了作者游历时的自然景色,三湘的竹子和五岭的山。
  3. “吏案总教如雁进,灵源我且似鸥闲。”:对比了官场文书的繁忙与自然生活的闲适。
  4. “天边猿鹤皆相识,惟欠携筇日往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熟悉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官场生活与自然生活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拟人:将自然景物拟人化,如“灵源我且似鸥闲”。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湘:指湖南地区的湘江及其支流,象征着作者游历的自然环境。
  • 五岭:指中国南部的五座大山,象征着作者游历的自然环境。
  • 灵源:指自然界的清泉,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 鸥闲:海鸥的悠闲状态,象征着作者的闲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湘尽处犹逢竹”中的“三湘”指的是什么? A. 湖南地区的湘江及其支流 B. 三条江河 C. 三个湘字 D. 三湘地区的风俗 答案:A

  2. 诗中“灵源我且似鸥闲”中的“灵源”比喻什么? A. 官场生活 B. 自然界的清泉 C. 自由自在的生活 D. 繁忙的生活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宁静与自在。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回归田园生活的愿望。

诗词对比:

  • 张舜民的《洒然堂》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舜民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