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陪刘仲冯登城楼 吴则礼 〔宋代〕
秋老岁忽晚,登临清兴赊。 孤鸿鸣宴几,落日在高牙。 木脱戍楼寂,云低寒水斜。 扁舟与倦客,相望各天涯。
白话文翻译:
秋天已深,岁月忽然显得晚了,我们登临城楼,心情清爽而兴致勃勃。 孤独的大雁在宴会上鸣叫,夕阳挂在高高的城楼上。 树木凋零,戍楼显得寂静,云层低垂,寒冷的水流斜斜地流淌。 小船和疲惫的旅客,相互望着,各自在遥远的天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秋老:指秋天已深。
- 岁忽晚:岁月忽然显得晚了。
- 清兴赊:清爽而兴致勃勃。
- 孤鸿:孤独的大雁。
- 鸣宴几:在宴会上鸣叫。
- 高牙:高高的城楼。
- 木脱:树木凋零。
- 戍楼:守卫用的楼。
- 寒水斜:寒冷的水流斜斜地流淌。
- 扁舟:小船。
- 倦客:疲惫的旅客。
- 相望各天涯:相互望着,各自在遥远的天边。
典故解析:
- 孤鸿鸣宴几:此处可能暗喻诗人自己的孤独和漂泊,孤鸿在宴会上鸣叫,象征着诗人在热闹中感到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则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此诗可能是在秋天的一个傍晚,与友人刘仲冯一同登城楼时所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秋天的一个傍晚,与友人刘仲冯一同登城楼时所作,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傍晚为背景,通过描绘孤鸿、落日、木脱、云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远的氛围。诗中“孤鸿鸣宴几”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在热闹中感到的孤独,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扁舟与倦客,相望各天涯”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和思念的情感,使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更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老岁忽晚”:开篇即点明时节,秋天已深,岁月忽然显得晚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登临清兴赊”:与友人一同登城楼,心情清爽而兴致勃勃。
- “孤鸿鸣宴几”:孤独的大雁在宴会上鸣叫,象征着诗人在热闹中感到的孤独。
- “落日在高牙”:夕阳挂在高高的城楼上,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远的氛围。
- “木脱戍楼寂”:树木凋零,戍楼显得寂静,进一步强化了凄凉的氛围。
- “云低寒水斜”:云层低垂,寒冷的水流斜斜地流淌,增添了凄凉和孤独的情感。
- “扁舟与倦客,相望各天涯”:小船和疲惫的旅客,相互望着,各自在遥远的天边,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孤鸿鸣宴几”中,孤鸿比喻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在热闹中感到的孤独。
- 拟人:“落日在高牙”中,落日被拟人化,挂在高高的城楼上,营造出一种凄凉而深远的氛围。
- 对仗:“木脱戍楼寂,云低寒水斜”中,木脱与云低,戍楼寂与寒水斜,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通过描绘秋天的傍晚的凄凉景象,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凄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鸿:象征着孤独和漂泊。
- 落日: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凄凉的氛围。
- 木脱:象征着凋零和寂静。
- 云低:象征着低沉和凄凉。
- 寒水斜:象征着寒冷和孤独。
- 扁舟与倦客:象征着漂泊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孤鸿”象征着什么? A. 孤独和漂泊 B. 热闹和欢乐 C. 平静和安宁 D. 温暖和亲情
-
诗中的“落日”象征着什么? A. 时光的流逝 B. 热闹的氛围 C. 平静的夜晚 D. 温暖的阳光
-
诗中的“扁舟与倦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孤独和漂泊 B. 热闹和欢乐 C. 平静和安宁 D. 温暖和亲情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楼远望,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吴则礼的《陪刘仲冯登城楼》: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加沉郁顿挫,而吴则礼的诗则更加凄凉深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则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词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