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对春雪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
州贫人吏稀,雪满山城曙。
春塘看幽谷,栖禽愁未去。
开闱正乱流,宁辨花枝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夜晚,松树发出萧瑟的声音,令人感到孤寂。由于州里贫穷,官吏稀少,晨曦中雪覆盖了山城。春天的池塘里,幽谷的景色让人感到惆怅,栖息的鸟类似乎也未曾离去。开门时看到河水波流不定,难以分辨花枝的所在。
注释:
- 萧屑: 萧瑟的声音,形容树木在寒风中发出的声音。
- 州贫: 指地方贫困,官吏稀少。
- 山城: 指被雪覆盖的城市或村庄。
- 春塘: 春天的池塘。
- 幽谷: 幽静的山谷。
- 栖禽: 栖息的鸟类。
- 开闱: 开门,指打开房门。
- 乱流: 指水流不安定,形容河水波动。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具体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雪的意境,反映出作者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字希周,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37年,卒于公元792年。他以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春时节,春雪的到来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换,同时也引发了诗人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该诗通过对春雪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孤寂。诗人以“萧屑杉松声”开篇,立即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内心的忧虑。接着提到“州贫人吏稀”,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窘,也暗示了诗人对政治的关注与无奈。随着雪的覆盖,春天的来临似乎让人感到了一丝希望,但“栖禽愁未去”则透露出春天未能驱散心中的忧愁。最后一句“宁辨花枝处”更是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以对比的方式呈现,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整首诗在意境上营造了一种春雪带来的清冷与思索,情感上则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萧屑杉松声: 描述松树在寒风中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 寂寥寒夜虑: 表达了在寂静而寒冷的夜晚,心中充满了忧虑。
- 州贫人吏稀: 反映地方的贫困与官吏的稀少,暗示社会的动荡与无奈。
- 雪满山城曙: 形容雪花覆盖了山城,晨曦中的景象显得格外美丽。
- 春塘看幽谷: 春天的池塘映衬着幽静的山谷,给人以思索的空间。
- 栖禽愁未去: 栖息的鸟类似乎带着忧愁,暗示春天来临时,内心的愁苦并未消散。
- 开闱正乱流: 开门时看到河水的波动,象征着生活中的纷乱。
- 宁辨花枝处: 让人难以分辨花枝的位置,反映出对生活与自然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结合,通过松声和雪景传达情感。
- 拟人: “栖禽愁未去”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增加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 通过对仗的手法使诗句更加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现实的感慨,揭示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 象征着纯洁与希望,同时也带来寒冷与孤寂。
- 松树: 代表坚韧与冷静,反映诗人内心的坚强与孤独。
- 春塘: 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在诗中却与忧愁相伴。
- 鸟: 代表自由与灵动,其忧愁则反映了内心的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州贫人吏稀”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地方富裕
- B. 地方贫困,官吏稀少
- C. 官吏众多
- D. 人口稠密
-
“开闱正乱流”中“乱流”指的是什么?
- A. 河水波动
- B. 心情烦乱
- C. 风的声音
- D. 雪的飘落
-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对春雪》与杜甫的《春望》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韦应物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更加强调社会现实的困苦。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韦应物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