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褒子秋斋独宿》

时间: 2025-01-19 15:27:38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代: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
风霜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
窗间人独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场景:明亮的月光如同蜡烛般照亮大地,风吹过竹林,带来了轻微的声响。在这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鸟儿在惊恐中飞起,而窗边的我却独自一人静静地宿泊。

注释:

  • :明亮、洁白。
  • 如烛:像蜡烛一样,形容月光明亮。
  • 风霜:指天气的变化,通常暗示秋冬时节。
  • 动竹:竹子因风而摇动,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夜半:夜晚的中间时分,指深夜。
  • 鸟惊栖:鸟儿因惊吓而飞起,栖息的地方受到打扰。
  • 独宿:一个人宿泊,强调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字子华,号山人,世称韦山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秋夜,诗人独自在斋房中,感受到秋天的寂静和孤独。此时,月光明亮,竹林轻摇,周围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体验。

诗歌鉴赏:

《同褒子秋斋独宿》是一首展现秋夜宁静之美的诗作,诗中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诗的开头两句“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通过对月光和竹子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明亮而清冷的秋夜场景。月光如烛,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但又因风霜的存在,暗示着秋冬的寒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夜半鸟惊栖”,展现了深夜的宁静被鸟儿的惊慌打破,暗示着自然界的生灵也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而最后一句“窗间人独宿”,则是情感的升华,诗人独自一人在寂静的夜晚,感受到孤独和思考。这种孤独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也反映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感悟。诗的意境清新而淡远,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山月皎如烛:山上的月光明亮如烛火,营造出宁静而明亮的夜晚氛围。
  2. 风霜时动竹:风和霜交替出现,使竹子轻轻摇动,暗示着秋天的来临和自然的变幻。
  3. 夜半鸟惊栖:深夜时分,鸟儿受到惊吓而飞起,表现出夜的静谧被打破的瞬间。
  4. 窗间人独宿:窗边的我独自一人,体现孤独感和内心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增强了月光的明亮感。
  • 拟人:竹子被赋予了“动”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灵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感受和对自然的思考,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孤独、清冷与思考。
  • 竹子:象征着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脆弱。
  • 鸟儿:代表着生命的惊慌与对环境变化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A. 宋代
    B. 唐代
    C. 明代

  2. 诗中“山月皎如烛”意在强调什么? A. 月光的温暖
    B. 月光的明亮
    C. 月光的孤独

  3. “夜半鸟惊栖”中的“惊”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安静
    B. 惊恐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韦应物的《同褒子秋斋独宿》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二者皆描绘秋夜的宁静,但韦应物更强调孤独的情感,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的和谐之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韦应物研究》

通过以上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唐诗的意境与情感,同时也为学习古诗词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