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二首 其一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
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
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
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
白话文翻译
庭院中的树木发出沙沙的声音,阴暗中虫鸣显得格外凄凉。独自一人躺在高处的书房里,夜里听见寒冷的雨水滴落。微风时不时地摇动窗户,残留的灯光映在墙壁上。心中感到惆怅,思绪万千,偏偏在今夜愈加沉重。
注释
- 萧萧:形容树叶摇动的声音,给人一种秋天的萧索感。
- 戚戚:形容虫鸣声悲凉,传达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 高斋:指高处的书房,表示作者的独处状态。
- 寒雨滴:描绘秋夜的寒冷与潮湿,增强了孤独的氛围。
- 微风:指轻柔的风,带来微弱的动感。
- 残灯:灯光微弱,象征着孤独和无助。
- 惆怅:一种深沉的忧愁和感慨。
- 今夕:指今夜,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唐代诗人,字子云,号穆溪,出生于今江苏省。他以清新淡雅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曾任职于地方官职,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秋夜,韦应物在寂静的高楼中,感受到秋天的冷与寂,借助自然的景象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与孤独,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秋夜二首 其一》通过对秋夜景象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的开头以“庭树转萧萧”引入,树叶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悲凉,同时也引发了虫鸣的“戚戚”,让人感受到一种阴郁、凄清的氛围。诗人在高斋中独自入睡,夜晚的寒雨滴滴而下,清冷的环境更添几分孤独。
接着,诗人描绘了微风轻拂窗户的情景,残灯的光亮仍留在墙壁上,暗示夜的漫长与孤独的伴随。最后,诗人以“惆怅平生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感慨人生的无常与思绪的沉重,尤其是在这样的夜晚,心灵的感受愈发明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思考,反映出唐代文人的情怀与对自然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庭树转萧萧:庭院树木沙沙作响,营造出秋夜的氛围。
- 阴虫还戚戚:阴暗中虫鸣声悲切,反映孤独感。
- 独向高斋眠:独自一人躺在书房,强调孤独的状态。
- 夜闻寒雨滴:夜里听到寒雨滴落,增加了寒冷和孤寂的感觉。
- 微风时动牖:微风轻拂窗户,给人一种静谧的动感。
- 残灯尚留壁:微弱的灯光映在墙上,象征孤独与无助。
- 惆怅平生怀:表达内心的惆怅与不安。
- 偏来委今夕:今夜的孤独与思绪更加沉重。
修辞手法:
- 拟人:虫鸣被形容为“戚戚”,赋予了虫鸣以情感,增强了孤独感。
- 对仗:如“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上下句结构相似,对称和谐。
- 意象:诗中通过“庭树”、“阴虫”、“寒雨”等意象描绘出秋夜的氛围,展现作者的情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孤独的深思,反映了人对生命的思索以及对自然的敏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庭树:象征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轮回。
- 阴虫:代表孤独与内心的悲凉。
- 寒雨:象征清冷的情感与时光的流逝。
- 残灯:暗示孤独与无助,象征着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庭树转萧萧”中的“萧萧”指的是什么? A. 轻声细语
B. 树叶的声音
C. 风的呼啸
D. 雨的滴落 -
诗人独自一人躺在什么地方? A. 庭院
B. 高斋
C. 离家
D. 山顶 -
“惆怅平生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感慨与忧愁
D. 满足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
- 李白《静夜思》:描绘了夜晚的思乡情怀。
诗词对比:
- 韦应物《秋夜二首 其一》与李白《夜泊牛津》,两者均描绘了夜晚的情景,韦应物侧重于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而李白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韦应物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