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江行五首》

时间: 2025-01-01 15:17:42

寒烽隔水明,虏意犹叵测。

君王自临戎,万骑随清跸。

士气薄层霄,欃枪夜无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防江行五首
作者: 刘子翚

寒烽隔水明,虏意犹叵测。
君王自临戎,万骑随清跸。
士气薄层霄,欃枪夜无色。

白话文翻译

在寒冷的烽火照耀下,河水显得明亮,敌人的意图依旧难以猜测。
君王亲自带领军队,万骑随行在清晨的车队中。
士兵的士气仿佛薄薄的云层,长矛和枪械在夜色中显得无色无光。

注释

字词注释

  • :烽火,古代用以传递军事信息的信号。
  • :指敌人或侵略者。
  • 君王:指统治者或皇帝。
  • 临戎:亲自出征,带领军队。
  • 万骑:形容骑兵众多。
  • 清跸:清晨的队伍或行列。
  • 薄层霄:形容士气低落,像薄薄的云层一样脆弱。
  • 欃枪:古代的长枪,兵器之一。
  • 无色:指在夜晚看起来没有光彩。

典故解析
该诗反映了宋代边境战事的复杂性与紧迫性,烽火作为军事信号,代表着战斗的即将来临。诗中提到的“君王自临戎”显示出统治者对战争的重视,而“士气薄层霄”则暗示士兵的士气低迷,面临严峻的挑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字子翚,号云溪,宋代诗人,活跃于南宋时期。他以豪放、激昂的诗风著称,常常表达对国家命运和士兵生死的关切,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北方民族侵扰时期,国势危急,诗人以此诗表达对边疆战事的关注和对士兵士气的忧虑,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防江行五首》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严酷和士兵的无奈。首句“寒烽隔水明”用烽火映衬出寒冷的气氛,暗示着战斗的临近,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战事的预兆。接下来的“虏意犹叵测”,则突显出敌人的不可预测,让人感到一种紧张和压迫。

“君王自临戎”显示了统治者的责任感,强调了领导者在关键时刻的决策与行动。而“万骑随清跸”则描绘了队伍的壮观,增强了战斗即将到来的气氛。最后两句则是对士气的深刻剖析,士兵的士气如同薄薄的云层,脆弱不堪,“欃枪夜无色”则表现出武器在黑暗中的无力感,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士兵处境的同情,反映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烽隔水明:寒冷的烽火在水面上闪耀,暗示战事的紧迫。
  • 虏意犹叵测:敌人的意图难以揣测,表现出对敌情的忧虑。
  • 君王自临戎:君王亲自前往前线,显示对战争的重视。
  • 万骑随清跸:众多骑兵随行,突显军队的规模和气势。
  • 士气薄层霄:士兵的士气低落,面临困境。
  • 欃枪夜无色:长枪在夜色中显得无光,展示士兵的无奈与绝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士气比喻为“薄层霄”,形象生动。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展现出对仗的美感。
  • 意象:如“寒烽”、“虏意”等意象,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战争的紧迫感和士兵的无力感,表现出对国家和士兵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的紧迫和危险。
  • :象征阻隔与距离,同时也反映出战事的复杂。
  • 君王:代表国家的领导者与决策者。
  • 骑兵:象征力量与战斗的必然性。
  • 欃枪:象征战争的工具与士兵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烽隔水明”中的“烽”指的是什么?
    A. 火焰
    B. 烽火
    C. 军队

  2. “士气薄层霄”中的“薄层霄”比喻什么?
    A. 士兵的勇敢
    B. 士兵的脆弱士气
    C. 战争的胜利

  3. 诗中提到的“君王自临戎”意指什么?
    A. 君王无所作为
    B. 君王亲自带领军队
    C. 君王在后方指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描写战乱中的感慨与思考。
  • 陶渊明《归园田居》:表现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与对战争的厌倦。

诗词对比

  • 对比刘子翚与杜甫的作品,可以发现二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及对士兵命运的忧虑有相似之处,然而刘子翚更侧重于描绘战争的紧迫感,而杜甫则更多表现对战争带来的痛苦与失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与诗人》

以上是对《防江行五首》的详细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