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淮》
时间: 2025-01-01 14:1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渡淮
鸣鼙渡长淮,霏烟散清晨。
皎皎初日光,照辉草木新。
横林渡余碧,叠嶂开嶙峋。
移桡失向背,烟波浩无垠。
儿童相橹歌,余心亦欣欣。
轻帆轻相逾,画鷁映流津。
徘徊望洲渚,悠然独怀人。
樵渔有栖遁,寂寞谁问邻。
暮风翻洪涛,鱼虾亦有神。
四顾天地墨,孤舟恐漂沦。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鼓声响起,渡过长淮,晨雾渐散,清晨的气息弥漫开来。
明亮的初升太阳,照耀着新鲜的草木。
横向的树林映衬着碧绿的水面,重重叠叠的山峦在云雾中显得嶙峋。
划桨时方向失去,烟波浩渺无边无际。
孩子们在岸边嬉戏歌唱,我的心情也因此愉悦。
轻舟轻轻滑过,画中的野鸭映在流动的水面上。
我徘徊在洲渚之间,悠然自得地思念着某个人。
樵夫和渔夫各有自己的栖息之处,孤独的我也无人问津。
暮风翻起波涛,鱼儿和虾子似乎也有灵性。
四周望去,天地一片墨色,我的孤舟恐怕会随波漂流而去。
注释:
字词注释:
- 鸣鼙:鼓声,古代战斗或出征时的鼓。
- 霏烟:细密的烟雾。
- 皎皎:明亮、清晰的样子。
- 嶙峋:山势险峻、奇特的样子。
- 移桡:划动桨的动作。
- 悠然:形容心情宁静、从容。
- 栖遁:隐居,寻找栖息之处。
典故解析:
- 长淮:指淮河,古代文人常以此为背景,象征自然的美景与人生的孤独。
- 樵渔:指砍柴的樵夫和捕鱼的渔夫,代表着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给自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擅长诗词,作品常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渡淮》是在一个清晨,诗人渡过淮河时所写,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孤独和思考。
诗歌鉴赏:
《渡淮》是刘子翚的一首富有画面感的诗作,展现了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结合。开篇“鸣鼙渡长淮”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的清晨,鼓声象征着出征或旅行,暗示了人生的旅途。接着,清晨的霏烟和皎洁的阳光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诗中“横林渡余碧,叠嶂开嶙峋”描绘了河岸的青翠和远山的险峻,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人的心情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得到了共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徘徊望洲渚,悠然独怀人”则透露出诗人对某个人的思念,孤舟在无限的烟波中,使人感到一种无边的孤独。后半部分,随着暮风的来临,诗人感受到的波涛与寂寞,进一步加强了主题的深度与复杂性。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穿插着诗人的情感与思考,体现了宋代诗歌中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共鸣,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鸣鼙渡长淮:鼓声响起,表明出发渡河的情景,给人一种紧迫感。
- 霏烟散清晨:晨雾慢慢消散,透露出清新的气息。
- 皎皎初日光:初升的阳光明亮,象征着新的开始。
- 照辉草木新:阳光照耀下,草木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 横林渡余碧:树林横亘,水面碧绿,形成鲜明的对比。
- 叠嶂开嶙峋:山峦重叠,显得险峻而美丽。
- 移桡失向背:划船时失去方向,暗示人生的迷茫。
- 烟波浩无垠: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无边无际。
- 儿童相橹歌:孩子们的歌声带来欢乐,诗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 余心亦欣欣:诗人心情愉悦,与自然和谐共鸣。
- 轻帆轻相逾:轻舟划过,给人一种自由的感觉。
- 画鷁映流津:野鸭在水中游动,形成美丽的画面。
- 徘徊望洲渚:在小岛上徘徊,表现诗人的思考与期待。
- 悠然独怀人:心中思念之人,体现孤独感。
- 樵渔有栖遁:樵夫和渔夫的生活,表现田园的宁静。
- 寂寞谁问邻:孤独的生活,感受到周围的冷漠。
- 暮风翻洪涛:傍晚的风起,波涛翻滚,暗示人生的起伏。
- 鱼虾亦有神:自然中的生命似乎也有灵性。
- 四顾天地墨:环顾四周,天地一片黑暗,感到无助。
- 孤舟恐漂沦:孤舟在水中漂流,暗示诗人的无奈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烟波浩无垠”比喻人生的无边无际。
- 拟人:如“鱼虾亦有神”赋予自然生灵以情感。
- 对仗:如“儿童相橹歌,余心亦欣欣”,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个人的孤独,主题深刻而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淮:象征着旅途与人生的流动。
- 晨雾:代表着新生与希望。
- 初日:象征着光明与新的开始。
- 儿童:代表着纯真与欢乐。
- 孤舟: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河流是哪个?
A. 长江
B. 淮河
C. 黄河 -
诗人从哪种动物的身上感受到自然的灵性?
A. 鱼
B. 鸭
C. 虾 -
诗中的“鸣鼙”指的是什么?
A. 鸟鸣
B. 鼓声
C. 风声
答案:
- B
- A与C均可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渡淮》和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均描绘自然景色,但《渡淮》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对话,而《鹿柴》则更为孤独与隐逸,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精选》
- 《诗经与宋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