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方壶》

时间: 2025-01-04 07:32:59

返照重城暮色催,人家十万出楼台。

江流湛湛洞庭去,山色青青衡岳来。

佳处绿樽穷日饮,故园黄菊向谁开。

人间此会论今古,醉听西风拂帽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方壶
作者: 邓深 〔宋代〕

返照重城暮色催,人家十万出楼台。
江流湛湛洞庭去,山色青青衡岳来。
佳处绿樽穷日饮,故园黄菊向谁开。
人间此会论今古,醉听西风拂帽埃。


白话文翻译:

夕阳的余晖照耀着重城,暮色催促着夜幕降临,十万家人们纷纷走出高楼去迎接晚霞。江水清澈,悠悠流向洞庭湖,远处的衡岳山色苍翠,显得格外迷人。美好的地方,我手捧绿酒,尽情饮酒直到日暮;而故乡的黄菊又向谁开放呢?人间的聚会,谈论着今昔事,醉眼朦胧中,只听得西风拂动着我的帽子,扬起了尘埃。


注释:

字词注释

  • 返照:夕阳的余晖。
  • 重城:指城墙高耸的城市。
  • 湛湛:形容水流清澈明亮。
  • 佳处:美好的地方。
  • 绿樽:盛酒的绿色酒杯。
  • 黄菊:指故乡的菊花,象征思乡之情。
  • 西风:秋风,带来一种萧瑟的感觉。

典故解析

  • 洞庭湖:古代中国著名的湖泊,以其壮丽的景色而闻名。
  • 衡岳:五岳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背景,象征高洁和崇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邓深,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九日方壶》创作于重阳节,重阳节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象征着长寿和团圆。诗人通过表现节日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九日方壶》是一首描绘重阳节景象的诗作,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秋日的迷人景色和人们的欢聚场面。开篇通过“返照重城暮色催”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既有浓厚的秋意,又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诗人以“江流湛湛洞庭去,山色青青衡岳来”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江水的清澈与山色的苍翠相映成趣,展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佳处绿樽穷日饮”一句,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酒与山水之间的欢愉,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接下来的“故园黄菊向谁开”则带出了一股淡淡的忧伤,思念故乡的情感在此刻愈发浓烈。最后,诗人以“人间此会论今古”收尾,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通过“醉听西风拂帽埃”,传达出一种洒脱与自在的心境,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哲理的深度。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深刻表达了对生命、时间的思考,情感真挚,令人回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返照重城暮色催:夕阳的余晖映照着城市,催促着暮色的降临。
  2. 人家十万出楼台:成千上万的人们纷纷走出高楼,享受晚霞。
  3. 江流湛湛洞庭去:清澈的江水流向洞庭湖,展现出自然的壮丽。
  4. 山色青青衡岳来:衡岳山色苍翠,有着自然的雄伟。
  5. 佳处绿樽穷日饮:在美好的地方,手捧绿酒,尽情畅饮。
  6. 故园黄菊向谁开:故乡的菊花向谁开放,流露出思乡之情。
  7. 人间此会论今古:人们在此聚会,讨论着过去与现在的事情。
  8. 醉听西风拂帽埃:醉眼朦胧中,听见西风轻拂,扬起尘埃。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绿樽”比喻美酒,生动形象。
  • 对仗:如“江流湛湛,山色青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黄菊向谁开”,赋予花朵情感,增强了思乡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欢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诗人通过酒、山水、菊花等意象,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江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永恒。
  • 衡岳:象征着高尚与崇高的追求。
  • 黄菊: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与温暖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流湛湛”的意思是: A. 江水清澈
    B. 江水湍急
    C. 江水浑浊

  2. “故园黄菊向谁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家的思念
    B. 对朋友的怀念
    C. 对自然的赞美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B. 对爱情的思考
    C. 对友谊的珍惜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壮丽与人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感悟,具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