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二首)
作者:刘铉
风露生寒夜若何,
月高山馆觉秋多。
湘灵正作南归梦,
莫向江头唱楚歌。
白话文翻译:
这夜晚寒露滋生,我该怎么度过呢?
月光高照,山间的馆舍让我感受到更多的秋意。
湘灵正做着南归的梦,
不要在江边唱那楚国的歌。
注释:
- 风露:指秋天的寒气和露水。
- 生寒夜:意指寒冷的夜晚来临。
- 月高:形容月亮高挂在空中。
- 山馆:指山中的房舍。
- 湘灵:湘江边的灵魂,常用来指代楚辞中的美人。
- 南归梦:南归是指向南方回家,梦则暗指对故乡的思念。
- 江头:指江边,可能是指楚地。
典故解析:
- 湘灵:出自《楚辞·九歌》,湘灵是神女的化身,象征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
- 楚歌:楚地的歌曲,常常与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铉,宋代诗人,字子晦,号秋水居士,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宋时期,诗人常常在山中馆舍中独自吟咏,感受到秋天的凄凉与思乡的情感。沈孟渊是一位藏书家,此诗是对他收藏的王叔明竹的题咏,体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寒露和明月,展现了诗人在山馆中独自度过的孤寂时光。首联“风露生寒夜若何”以疑问句式开篇,表达了对寒夜的无奈与思索,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次联“月高山馆觉秋多”则通过清晰的意象,表现出秋夜的宁静与深远,月光映照下的山馆,仿佛在倾诉着无尽的秋意。
接下来的“湘灵正作南归梦”,则引入了湘灵的意象,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归属感的渴望。最后一句“莫向江头唱楚歌”则是一种警示,表达了对楚歌的反感,暗示唱楚歌会引发更深的离愁别绪,劝诫自己在此静默思念。
整首诗情感深厚,意境优美,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了秋夜的清冷与思乡的心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风露生寒夜若何:寒露的降临让夜晚更加寒冷,诗人心中无奈。
- 月高山馆觉秋多:明月高悬,山馆中弥漫着浓重的秋意,感受到孤独。
- 湘灵正作南归梦:湘灵在梦中南归,象征着对故乡的向往。
- 莫向江头唱楚歌:劝自己不要在江边唱楚歌,以免引起更多的思念之情。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露”和“月高”,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对比。
- 比喻:湘灵的梦境象征着归乡的愿望。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孤独的感受,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情感的交织。
意象分析:
- 寒夜:象征孤独与思考。
- 明月:象征宁静与思念。
- 湘灵:象征对故乡的向往与归属感。
- 楚歌:代表离愁与别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灵”是什么的象征?
- A. 离愁
- B. 思乡
- C. 归属感
- D. 以上皆是
-
诗的首句“风露生寒夜若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迷茫
- C. 无奈
- D. 快乐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C.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表达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 杜甫《登高》: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对社会的思考与个人的感悟。
诗词对比:
- 与王维《山居秋暝》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刘铉的诗更着重于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宁静和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