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惠澄从余学诗》

时间: 2025-01-06 13:39:06

花开花落古东溪,賸馥残膏今在谁。

后世那能接光焰,上人聊复问藩篱。

散花高座真无事,乞食空肠仅不饥。

急唤清风下佳树,尽吹尘土出诗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僧惠澄从余学诗
作者:毛滂

花开花落古东溪,
賸馥残膏今在谁。
后世那能接光焰,
上人聊复问藩篱。
散花高座真无事,
乞食空肠仅不饥。
急唤清风下佳树,
尽吹尘土出诗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古东溪旁的花开花落,往昔的芳香和残余的膏粱如今归于何处?后人又能接续前人的光辉?高人不妨问问那围栏之外的事物。散落的花瓣在高座上并无所事,乞讨食物的空肠也并不感到饥饿。急切呼唤清风来拂动好的树木,尽一切尘土,才能从我的诗心中流出清新的思绪。

注释:

  • 花开花落:指自然界的周期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 古东溪:暗指某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可能是诗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地。
  • 賸馥残膏:指昔日的芬芳和美好事物已经消逝,剩下的只有残余。
  • 光焰:象征着才华和荣耀。
  • 藩篱:围栏,象征阻隔或限制的事物。
  • 散花高座:高座上散落的花瓣,暗示一种闲适或无为的状态。
  • 乞食空肠:乞讨者的空腹,象征世俗生活的艰辛。
  • 清风:象征诗意和灵感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滂,字子华,号惺惺,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曾任职于朝廷,对文学有深厚的造诣。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可能反映了他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未来诗歌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相交织,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诗歌传承的思考。开篇以“花开花落古东溪”引入,诗人将自然的变幻与个人的感受结合,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感。接着,他用“賸馥残膏今在谁”表达对往昔荣光的追寻,似乎在问:这些美好的事物如今何在?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

“后世那能接光焰”更是点明了传承的主题,后人能否承接前人的光辉成为诗人思考的核心。接下来的“上人聊复问藩篱”则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困惑,暗示高人追问却难以得到答案的无力感。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内心的宁静与清幽,诗人通过“散花高座真无事”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而“乞食空肠仅不饥”则揭示了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最后,呼唤“清风”下佳树,意在寻求灵感与诗意的再生,表达了对创作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花开花落古东溪:描绘自然景象,同时暗示时间流逝。
    2. 賸馥残膏今在谁: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
    3. 后世那能接光焰:询问后人能否承接前人的文化与才华。
    4. 上人聊复问藩篱:高人对世事的追问,显示出一种无奈感。
    5. 散花高座真无事: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和谐,享受闲适生活。
    6. 乞食空肠仅不饥:反映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超然。
    7. 急唤清风下佳树:渴望灵感来临,寻找创作的契机。
    8. 尽吹尘土出诗脾:借助清风驱散世俗杂尘,达到诗意的净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光焰”比喻才华与荣耀。
    • 拟人:清风被赋予了能够带来诗意的能力。
    • 对仗:如“花开花落”与“急唤清风”形成呼应。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美好与短暂,体现了生命的脆弱。
  • 清风:象征灵感与清新,代表诗人的创作愿望。
  • 高座:象征诗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想空间。
  • 空肠:象征世俗的苦乐与对物质追求的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花开花落”主要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人生的悲欢
    • C. 自然的美丽
    • D. 诗歌的变化
  2. “乞食空肠”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物质生活的渴望
    • B. 世俗生活的淡泊
    • C. 美好事物的追求
    • D. 文化传承的忧虑
  3. “急唤清风下佳树”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友谊
    • B. 灵感与创作
    • C. 财富
    •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反映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 《忆江南》(白居易)- 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诗词对比

  • 毛滂的《僧惠澄从余学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涉及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但毛滂更多地关注诗歌传承,而白居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毛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