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散药过东湖戏作绝句寄陈巨中
原文展示:
谁为苍生起病癯,参军药裹欲何如。
湖东道义为针石,不用先生肘后书。
白话文翻译:
谁为世人治疗疾病和瘦弱的身体,像参军一样包裹药品又能如何呢?
湖东的道义如同针石一般坚固,不必再借用先生的后书来说明。
注释:
- 苍生:指普通百姓,强调诗人对民生的关注。
- 起病癯:起病意指引发疾病,癯表示瘦弱,整体表达出对民众健康的关心。
- 参军:指军人,可能暗指为国服务。
- 药裹:指包裹药品,意味着施救的无奈。
- 湖东:指东湖,可能是指一个地方,象征着道义的坚固。
- 针石:比喻坚固的事物,这里用来形容道义的坚定。
- 肘后书:指信件或文书,表示需要依靠的东西。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明确的典故引用,但表达了对社会道义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思考和对朋友的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989年-1044年),字子华,号少山,宋代诗人,因其才华而受到当时文人的尊重。他的诗风清新俊逸,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的背景下,诗人以自身的观察和思考,表达对苍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道义的坚持。
诗歌鉴赏:
毛滂在《散药过东湖戏作绝句寄陈巨中》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诗的开头“谁为苍生起病癯”直接点出民众的疾苦,作者将自己的视角放在了普通百姓的身上,表现出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强烈意识。接下来的“参军药裹欲何如”,以军人的形象映射出对抗疾病的无奈,既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控诉,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湖东道义为针石”一句进一步引发思考,诗人以“针石”来形容道义的坚固,显示出他对道义的坚定信仰。诗的最后一句“不用先生肘后书”则表达了对朋友的信任与对道义的坚守,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的寓意,成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间疾苦的同情以及对道义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为苍生起病癯”:探讨谁来关心和解决民众的苦难,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切。
- “参军药裹欲何如”:提及军事和药物,反映出治病救人的艰难。
- “湖东道义为针石”:强调道义的坚定和不可动摇,湖东成为道义的象征。
- “不用先生肘后书”:表明信任,强调道义无需文书的证明。
修辞手法:
- 比喻:“针石”比喻坚固的道义,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对道德标准的坚定信念。
- 对仗:全诗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美感,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苍生疾苦的关注,表现了作者对道义的坚守与信任,同时也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苍生:象征普通百姓,代表社会底层的疾苦。
- 道义:象征正义与良知,体现了作者的价值观。
- 药裹:象征医治与关怀,反映出对民众健康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苍生”指的是: A. 皇族
B. 普通百姓
C. 官员
D. 学者 -
诗中“湖东道义为针石”意味着: A. 道义不坚固
B. 道义坚固如石
C. 书信重要
D. 军事无用 -
“肘后书”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书信
B. 借书
C. 医书
D. 诗集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关心社会民生,但毛滂更关注道义的坚守,杜甫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无奈与悲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毛滂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