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忽见轻绡三两重,横遮万丈翠屏风。
老夫细熨蒙松眼,却是青原隐雾中。
白话文翻译:
忽然看到几层轻薄的轻纱,横挡住了万丈的翠绿屏风。
我这老头子仔细地熨烫着眼前的朦胧,却发现那不过是隐没在雾中的青原山。
注释:
- 轻绡:轻薄的绸缎,用于形容轻柔的雾气。
- 万丈:形容极高、极远的样子,此处形容翠绿的山景。
- 翠屏风:指青翠的山峦,像屏风一样的风景。
- 老夫:自称,强调自己的年龄和身份。
- 细熨:细致地观察、熨烫,形容仔细的态度。
- 蒙松眼:眼前的景象模糊如松林中的雾气。
- 青原:指青翠的山原。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青原”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所向往的隐逸生活,青山绿水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诗人用“老夫”自称,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出生于江西,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著称,尤以描写山水田园的诗作最为人称道。
创作背景:
“至后入城道中杂兴十首”是在杨万里晚年时创作的,反映了他在归途中看到的自然景观,同时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诗人对自然的描写也流露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朦胧而美丽的山水场景,诗人通过“忽见轻绡三两重”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山间轻雾的变化。诗的开头用“轻绡”来形容雾气,既突出了雾的轻盈,又赋予了山景一种柔和的美感。接着,诗人通过“横遮万丈翠屏风”描绘出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诗中“老夫细熨蒙松眼”一句,表现出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仿佛在努力穿透眼前的朦胧,看到更深层次的美。最终的“却是青原隐雾中”则是一种领悟,表明虽然眼前的景象模糊,但仍然能够感受到那青翠的山原。整首诗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隐逸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见轻绡三两重:突然看到几层轻薄的雾气,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 横遮万丈翠屏风:雾气横亘在万丈高的山峦之间,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色。
- 老夫细熨蒙松眼:老者细致地观察模糊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关注。
- 却是青原隐雾中:最终意识到这只是被雾笼罩的青山,表达了对自然真实与幻影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雾气比作轻绡,增强了诗的感情色彩。
- 拟人:雾气似乎在“遮挡”景色,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轻绡”与“万丈”,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以自然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生活和时间的思考。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神秘与美丽,传达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轻绡:象征轻盈、柔和的自然现象,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象。
- 翠屏风:代表壮丽的山景,象征着大自然的雄伟。
- 青原:象征理想的隐逸生活,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轻绡”指的是什么? A. 轻薄的绸缎
B. 山中的小溪
C. 繁花似锦
D. 高耸的山峰 -
诗人用“老夫”自称,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年轻人的嘲讽
B.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C. 对生活的厌倦
D. 对历史的追忆 -
“青原隐雾中”中的“隐”字可以理解为: A. 显现
B. 隐藏
C. 迷失
D. 消逝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表达对自然的向往与理想生活的憧憬。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山水田园的宁静与美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杨万里的这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显忧国忧民的情怀,而后者则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杜甫的诗作往往充满现实主义的关怀,而杨万里的作品则更多地展现了个体的自然体验。
参考资料: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