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渊绿净亭》
时间: 2025-01-04 08:46: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金渊绿净亭 张榘 〔宋代〕
凭高四望天沉沉,平芜远树横夕阴。 碧云吐吞献奇象,乃知造物得我心。 渔舟两两叠烟棹,白鸟出没沧波深。 悠然呼酒纳幽致,须臾寒月照古琴。
白话文翻译:
我站在高处四处眺望,天空显得沉沉的,平原上的草地和远处的树木在夕阳的阴影下横亘。 碧蓝的云彩变幻着,展现出奇异的景象,我这才明白大自然是如何理解我的心思。 渔船一对对地叠在一起,烟雾缭绕,白色的鸟儿在深邃的波涛中出没。 我悠然地呼唤着酒,享受这幽静的景致,不久,寒冷的月光照在了古老的琴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凭高:站在高处。
- 四望:四处眺望。
- 天沉沉:天空显得沉重。
- 平芜:平原上的草地。
- 横夕阴:在夕阳的阴影下横亘。
- 碧云:碧蓝的云彩。
- 吐吞:变幻。
- 献奇象:展现出奇异的景象。
- 造物:大自然。
- 渔舟:渔船。
- 两两叠烟棹:一对对地叠在一起,烟雾缭绕。
- 白鸟:白色的鸟儿。
- 出没:出现和消失。
- 沧波:深邃的波涛。
- 悠然:悠闲的样子。
- 呼酒:呼唤着酒。
- 纳幽致:享受这幽静的景致。
- 须臾:不久。
- 寒月:寒冷的月光。
- 照古琴:照在了古老的琴上。
典故解析:
- 本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榘,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其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悠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高处眺望自然景色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宁静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悠然态度。诗中,“凭高四望天沉沉”一句,即表达了作者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沉静心境。“碧云吐吞献奇象”则描绘了云彩变幻的奇异景象,体现了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渔舟两两叠烟棹,白鸟出没沧波深”进一步以渔舟和白鸟的形象,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宁静。最后,“悠然呼酒纳幽致,须臾寒月照古琴”则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美景中的悠闲自得,以及对生活的宁静享受。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凭高四望天沉沉:作者站在高处,四处眺望,天空显得沉重。
- 平芜远树横夕阴:平原上的草地和远处的树木在夕阳的阴影下横亘。
- 碧云吐吞献奇象:碧蓝的云彩变幻着,展现出奇异的景象。
- 乃知造物得我心:我这才明白大自然是如何理解我的心思。
- 渔舟两两叠烟棹:渔船一对对地叠在一起,烟雾缭绕。
- 白鸟出没沧波深:白色的鸟儿在深邃的波涛中出没。
- 悠然呼酒纳幽致:我悠然地呼唤着酒,享受这幽静的景致。
- 须臾寒月照古琴:不久,寒冷的月光照在了古老的琴上。
修辞手法:
- 拟人:“碧云吐吞献奇象”中的“吐吞”赋予了云彩以人的动作,使其显得生动。
- 对仗:“渔舟两两叠烟棹”中的“两两”与“叠”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对生活的宁静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沉沉:天空的沉重感。
- 平芜远树:平原上的草地和远处的树木。
- 碧云:碧蓝的云彩。
- 渔舟:渔船。
- 白鸟:白色的鸟儿。
- 沧波:深邃的波涛。
- 寒月:寒冷的月光。
- 古琴:古老的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碧云吐吞献奇象”中的“吐吞”是什么意思? A. 吐出和吞下 B. 变幻 C. 呼吸 D. 消失 答案:B
-
诗中“渔舟两两叠烟棹”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渔船在烟雾中航行 B. 渔船一对对地叠在一起,烟雾缭绕 C. 渔船在波涛中航行 D. 渔船在月光下航行 答案:B
-
诗中“悠然呼酒纳幽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A. 忧郁 B. 悠闲 C. 急躁 D. 悲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
诗词对比:
- 张榘的《题金渊绿净亭》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但张榘的诗更加注重景物的细腻描绘,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注重哲理的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榘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