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调相思引·壬午,一九四二年》

时间: 2025-01-01 11:41:56

叶底阴晴蝶未知。

春明苒苒梦中移。

残红飞尽,还抱旧花枝。

故国江山妖蜃气,高楼风雨乱鸦啼。

荒凉天地,不见古人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叶底阴晴蝶未知。春明苒苒梦中移。残红飞尽,还抱旧花枝。故国江山妖蜃气,高楼风雨乱鸦啼。荒凉天地,不见古人归。

白话文翻译:

在树叶的阴影下,晴天和阴天交替,蝴蝶却不知道。春天明媚,时光匆匆,梦境中景色不断变换。残存的花瓣飞落殆尽,依然抱着旧日的花枝。故国的江山如同妖艳的海市蜃楼,高楼之上风雨交加,乌鸦在喧嚣中啼叫,天地显得荒凉,古人踪影全无。

注释:

  • 叶底:树叶下,指环境的背景。
  • 阴晴:阴天和晴天,象征变化不定。
  • 苒苒:形容时间迅速流逝。
  • 残红:指残存的花瓣,象征凋零。
  • 妖蜃气: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景象。
  • 高楼:高楼大厦,象征现代化的城市。
  • 乱鸦啼:乌鸦喧闹,暗示孤独与悲哀。
  • 荒凉天地:空旷而冷寂的天地,表现失落之感。
  • 古人归:古代人或故友,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典故解析:

“海市蜃楼”出自古代文献,形容在特定天气条件下,海面上会出现虚幻的景象,常用来表达幻梦与现实的对比。“乱鸦啼”则是一种常见的意象,通常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常见于古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咏雩,近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碰撞,风格独特,深具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破家亡的背景下,诗人以个人情感为切入点,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与无奈。

诗歌鉴赏:

黄咏雩的《琴调相思引·壬午,一九四二年》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叶底阴晴蝶未知”以自然景象引入,展现了一种无常的状态,仿佛蝴蝶在阴晴之间无法选择,正如诗人在历史动荡中迷失了方向。接着“春明苒苒梦中移”,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暗含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残红飞尽,还抱旧花枝”更是通过花的凋零暗喻了对往昔的留恋与无奈,旧日的美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残存的记忆。对于故国的描写则通过“妖蜃气”与“高楼风雨”的对比,展现了现实的残酷与幻梦的虚无,仿佛故国的江山已变得如同幻影一般,令人心碎。

最后一句“荒凉天地,不见古人归”更是将整首诗推向了高潮,诗人感受到的孤独与失落在此达到了顶点,仿佛历史的长河中再也找不到昔日的故人,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悲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叶底阴晴蝶未知”:通过自然景象引入,表现环境的变化与诗人内心的迷惘。
  2. “春明苒苒梦中移”:春天的美好与梦境的流逝,暗示着时光的飞逝。
  3. “残红飞尽,还抱旧花枝”:过去的美好已经凋零,只剩下旧日的记忆。
  4. “故国江山妖蜃气”:故国的景象如同幻影,展现了对现实的失望。
  5. “高楼风雨乱鸦啼”:现代化的高楼与恶劣的天气,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6. “荒凉天地,不见古人归”:孤独与悲伤的总结,表现对故人的思念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故国的景象比作海市蜃楼,表现虚幻与现实的对比。
  • 拟人:蝴蝶与花枝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与生命的轮回。
  • :代表梦幻与美好,但又夹杂着无奈。
  • :象征希望与美好,又暗示短暂。
  • 残红:象征失去与怀念。
  • 故国:代表深切的情感寄托与历史的追忆。
  • 高楼:象征现代化的城市,但也暗含孤独与冷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叶底阴晴蝶未知”中的“蝶”象征什么? A. 自由 B. 美好 C. 无奈 D. 变化

  2. “残红飞尽,还抱旧花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怀念 C. 失落 D. 骄傲

  3. 诗中的“荒凉天地”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未来 B. 孤独的现实 C. 繁荣的故国 D. 安宁的自然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黄咏雩的此诗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有对故国的思念,但黄咏雩的诗更多地体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孤独,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与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但都展现了对故国的深切情感。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黄咏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