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调相思引(越上赏花)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晓拂菱花巧画眉。
猩罗新翦作春衣。
恐春归去,无处看花枝。
已恨东风成去客,更教飞燕舞些时。
惜花人醉,头上插花归。
白话文翻译:
清晨轻拂的风吹拂着菱花,仿佛在为女子画眉。
猩红的罗裙新剪成,恰似春天的衣裳。
我担心春天一去不复返,便无处欣赏花枝。
我已对东风的离去感到怨恨,它就像一个离去的客人,更教飞燕在空中飞舞一阵。
热爱花的人已醉,头上插着花朵归来。
注释:
- 晓拂:清晨轻轻拂动。
- 菱花:指菱角的花,常用于比喻美丽的女子。
- 猩罗:一种红色的丝织品,象征春天的衣服。
- 东风:春风,象征春天的到来。
- 飞燕:燕子,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惜花人:喜爱花的人,通常指女子。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东风”常常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而飞燕则是春天的使者,二者均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诗中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君复,号元量,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以词风清丽、情感细腻著称,常常借景抒情,表达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的感叹。
创作背景: 《琴调相思引》创作于春日,正值赏花的好时节,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以及对花的珍惜,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对春天的留恋。
诗歌鉴赏:
《琴调相思引》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开篇以“晓拂菱花巧画眉”引入,诗人用清晨的微风轻拂菱花来描绘女子的美丽,隐喻着春天的到来。接着,诗人以“猩罗新翦作春衣”描绘春天的衣裳,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活力与新生的气息。
然而,随着情感的深入,诗人对春天的忧虑开始显现。“恐春归去,无处看花枝”,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惋惜,暗示着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接下来的“已恨东风成去客”,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东风作为春的象征,若成为了离去的客人,春的美好也随之远去。
结尾的“惜花人醉,头上插花归”,既展示了对美的珍惜,也隐含着一种无奈与醉意,似乎是在与春的美好告别。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与细腻的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拂菱花巧画眉:晨风轻拂水边的菱花,恰似为女子描绘眉妆,传达了春天的美丽。
- 猩罗新翦作春衣:新剪的猩红罗衣,象征春天的到来,展现了生命的活力。
- 恐春归去,无处看花枝:表达了对春天即将逝去的忧虑,感到无处欣赏花朵的失落。
- 已恨东风成去客:对春风的离去感到怨恨,象征春天的结束。
- 更教飞燕舞些时:飞燕仍在空中舞动,象征着春天的余韵。
- 惜花人醉,头上插花归:醉于花的美丽,头上插着花朵,表达对春的珍惜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菱花”比喻女子的美丽;“东风”比喻春天的到来。
- 拟人:将春风描绘成“去客”,赋予其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中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美好事物易逝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菱花:象征美丽与青春。
- 猩罗: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东风:春天的象征,代表短暂与流逝。
- 飞燕:春天的使者,象征生机与希望。
- 花:象征美好,表达对美的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晓拂菱花”中的“菱花”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春天的到来
C. 生命的脆弱
D. 时间的流逝 -
填空题:
诗中“恐春归去,无处看__”。 -
判断题:
诗中的“东风”是春天的象征。 (对/错)
答案:
- A
- 花枝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惋惜。
- 苏轼《水调歌头》:借助自然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汪元量的《琴调相思引》更加细腻,着重表现个人情感与春天的联系,而李白则更注重豪放与壮阔的自然景观。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典》
- 《汪元量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