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调相思引·丙申,一九五六年。湘江旅夜》

时间: 2025-01-01 11:09:24

手抉衡云望九疑。

洞庭叶尽雁惊飞。

荃兰香断,惆怅我来迟。

河满樽前珠滴沥,月明江上玉参差。

湘娥筠泪,今夕为谁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调相思引·丙申,一九五六年。湘江旅夜
作者: 黄咏雩

手抉衡云望九疑。
洞庭叶尽雁惊飞。
荃兰香断,惆怅我来迟。
河满樽前珠滴沥,
月明江上玉参差。
湘娥筠泪,今夕为谁思。


白话文翻译

我向着九疑山的方向,手指着天上的云。
洞庭湖的树叶已然凋零,惊飞的大雁在空中盘旋。
荃草和兰花的香气已经消散,惆怅的是我来得太迟。
河水满盈,酒樽前水珠滴落如雨,
明月照在江上,玉般的山峦参差不齐。
湘江的女子在流泪,今夜她的思念又寄托于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衡云:指遥望天际的云彩。
  • 九疑:九疑山,位于湖南,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
  • 荃兰:指荃草和兰花,常用作思念的象征。
  • :酒樽,盛酒的器具。
  • 湘娥:指湘江女子,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代表思念的对象。

典故解析

  • 洞庭湖:古代文人常以洞庭湖作为抒情的背景,象征悲伤和思念。
  • 荃兰香:在古诗中,兰花常与高洁、思念相联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咏雩是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生平经历丰富,常以游历为题材,形成了独特的诗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1956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变革与个人情感交织的时期。诗人在湘江旅行的夜晚,因景生情,写下了此首表达思念与惆怅的作品。


诗歌鉴赏

《琴调相思引》是一首浓厚的抒情诗,诗人通过描绘湘江的夜景,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念。前两句“手抉衡云望九疑”和“洞庭叶尽雁惊飞”,描绘了诗人眺望远方的情景,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随着景色的变化,诗人情感的波动愈发明显,尤其是“荃兰香断,惆怅我来迟”的句子,透露出一种遗憾和无奈。

后半部分通过“河满樽前珠滴沥,月明江上玉参差”,展现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下江水的波光粼粼,酒樽前的水珠滴落,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最后一句“湘娥筠泪,今夕为谁思”,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深思:在这美丽的夜晚,思念的对象究竟是谁?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探讨,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类情感:无论身处何地,思念都是一种共通的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手抉衡云望九疑:诗人用手指向天边,表达对远方的向往。
  2. 洞庭叶尽雁惊飞:描写秋天的景象,树叶凋零,雁阵惊飞,暗示离别与孤独。
  3. 荃兰香断,惆怅我来迟:香气消散,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错过的惆怅。
  4. 河满樽前珠滴沥:酒樽前水滴声,如泪滴一般,象征内心的悲伤。
  5. 月明江上玉参差:月光下的江山美景,增添了孤独的美感。
  6. 湘娥筠泪,今夕为谁思:最终的提问,让人思考思念的对象,无形中引起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湘江的夜景与思念相联系,生动形象。
  • 拟人:月明江上仿佛在诉说情感,与人产生共鸣。
  • 对仗:整首诗在音韵和结构上都体现了对仗工整的特点。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寓意深远,表现了个人在社会变革中对故乡与爱的思念,体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经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疑山:象征远方的理想与追求。
  • 洞庭湖:承载了历史和情感的厚重象征。
  • 荃兰:代表着纯洁与思念的情感。
  • 月光:象征孤独与思索的时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九疑”指代的是哪个地方?
    A. 湖南
    B. 江西
    C. 湖北

  2. “荃兰香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惆怅
    C. 生气

  3. 诗中“河满樽前珠滴沥”的意象是什么?
    A. 美好
    B. 悲伤
    C. 快乐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同样以夜景表达思念。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写兄弟情深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比较黄咏雩的《琴调相思引》和李白的《夜泊牛津》,前者更突出个人的惆怅,而后者则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思念;两者都利用自然景物作为情感的寄托。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解析》
  • 《黄咏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