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坐拥红绵听四更。丝丝凉雨响空庭。夜长人悄,残柝两三声。梦到相思无定准,泪抛珊枕漫纵横。小窗幽寂,红烛自微明。
白话文翻译:
我坐在红绵被褥里,听着四更的钟声。丝丝细雨在空旷的庭院中敲打着。夜晚漫长而寂静,只有几声残留的更鼓声。梦中总是思念无定,泪水洒落在枕头上,纵横交错。小窗透出幽静,红烛微微闪烁着光亮。
注释:
字词注释:
- 红绵:红色的绵被,象征温暖和舒适。
- 四更:古代时辰,指夜间的四点钟。
- 凉雨:形容细小而凉爽的雨,增加了夜晚的清冷感。
- 残柝:夜间更替的鼓声,表示时光的流逝。
- 珊枕:珠宝般的枕头,用以形容枕头的华美。
- 幽寂:安静而孤独的状态。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相思”在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来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与无奈,体现了古人对情感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石声汉,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受当时社会动荡和文化变革的影响,致力于传统诗歌的传承与创新。他的作品多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经历个人情感波折之际,正值夜深人静之时,诗人思念故人、情感孤寂,因而抒发了心中的愁苦。
诗歌鉴赏:
《琴调相思引》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绘与典雅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思念的深切体验。开篇“坐拥红绵听四更”,描绘出诗人一人独处的场景,红绵被褥的舒适感与四更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内心的孤独和对伴侣的渴望。接着“丝丝凉雨响空庭”,在细雨的陪伴下,更加突显了夜的静谧与内心的孤寂。夜长人悄,只有“残柝两三声”回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绵延。
“梦到相思无定准,泪抛珊枕漫纵横”,这几句更加直接地表达了思念的痛苦,梦境中的不安与泪水的流淌交织成一幅情感的画卷。最后“小窗幽寂,红烛自微明”,窗外的幽静与烛光的微弱,象征着诗人心底的孤独与对爱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思念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坐拥红绵听四更:表达在温暖的被褥中独自倾听四更报时的情境,暗示孤独。
- 丝丝凉雨响空庭:细雨声在空荡的庭院中,增添了夜的清冷与凄凉。
- 夜长人悄,残柝两三声:夜晚漫长安静,只有几声更鼓声,突显孤寂感。
- 梦到相思无定准:梦中思念无法确定,表现心中无尽的思绪。
- 泪抛珊枕漫纵横:泪水洒落在华美的枕头上,象征情感的无奈与伤感。
- 小窗幽寂,红烛自微明:小窗外的静谧与微弱的烛光,映射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残柝”比喻时间的流逝。
- 拟人:将雨声拟人化,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如“夜长人悄”和“残柝两三声”,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思念的深刻体验,表达了在孤独中对爱与情感的渴望,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绵:象征温暖与舒适,但也暗含孤独。
- 凉雨:象征思念的清冷,增添凄凉氛围。
- 小窗:代表视野的狭窄与情感的封闭。
- 红烛:象征微弱的希望与情感的闪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四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 A. 晚上11点
- B. 凌晨1点
- C. 凌晨4点
- D. 晚上9点
-
“泪抛珊枕”中“珊枕”指的是什么?
- A. 珊瑚制的枕头
- B. 珍贵的枕头
- C. 普通的枕头
- D. 竹制的枕头
-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喜悦
- B. 愤怒
- C. 思念
- D. 厌倦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温庭筠《相见欢》
诗词对比:
- 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相比,石声汉的《琴调相思引》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细腻情感,而李商隐则通过更具象的意象表达相思之苦,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近现代诗人作品集》
- 《情感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