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何梅阁山居》

时间: 2025-01-04 12:46:42

迹不到城市,逢人无厚颜。

一瓢风外树,双屐雨中山。

流水春喧碓,归云暮掩关。

忧时心未已,祇益鬓毛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何梅阁山居
作者: 甘瑾 〔明代〕

迹不到城市,逢人无厚颜。
一瓢风外树,双屐雨中山。
流水春喧碓,归云暮掩关。
忧时心未已,祇益鬓毛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在山中的生活,远离尘嚣,虽然与世隔绝,但心中仍然忧虑着社会的动荡。诗人行走在雨中的山间,听到春天的流水声,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而他内心的忧愁却始终没有消散,岁月的流逝只让他的鬓发愈加斑白。

注释:

  • :足迹、踪迹,指诗人走出城市。
  • 厚颜:指厚脸皮,形容不愿与人交往的状态。
  • :一种容器,这里指盛水的器具,象征着清新的风。
  • 双屐:指两只木屐,诗人用以行走于雨中山间。
  • :碓石,指磨米的工具,象征声音。
  • 归云:归去的云,给人一种归家的想象。
  • 祇益:只是更加,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心中的忧虑加重。
  • 鬓毛斑:鬓发变白,暗示时光的流逝与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甘瑾,明代诗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的诗歌常融入对社会的关怀与对自然的热爱,风格清新自然,具有独特的山水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明代社会动荡之际,作者选择隐居于山林,以逃避世俗纷扰,反映了他对社会的不满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状态和内心的忧虑。开头两句“迹不到城市,逢人无厚颜”直接表明了诗人远离尘世,渴望隐居的心态。他在山中独处,面对自然,既感受到宁静,又隐含着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接下来的意象“一瓢风外树,双屐雨中山”生动描绘了自然环境,风和雨的交织使得山间更加生动,诗人如同置身于一个清新而又湿润的世界。水流的声音“流水春喧碓”则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似乎在提醒诗人,即使在隐居的状态下,生命的流动依旧在继续。

然而,诗人内心的忧虑并未因隐居而减轻,“忧时心未已”清晰地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心,尽管选择了远离,但心中的烦恼依然萦绕。“祇益鬓毛斑”一句,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对现实的无奈,隐居并不能消除内心的忧虑,反而让人更为感慨。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既有对自然的欣赏,又有对时事的忧虑,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迹不到城市:我已经没有了去城市的踪迹,显示出诗人远离尘世的决心。
  2. 逢人无厚颜:与人相逢时不愿意抬头见人,表明他内心的羞涩与孤独。
  3. 一瓢风外树:外面风拂过树木,象征自然的清新与诗人的心境。
  4. 双屐雨中山:在雨中,诗人穿着木屐,行走于山野,体现出他与自然的亲近。
  5. 流水春喧碓:春天的流水声如同碓声,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活力。
  6. 归云暮掩关:黄昏时归来的云彩,给人一种归属感,也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7. 忧时心未已:内心的忧虑未曾消散,表达对社会时局的关心。
  8. 祇益鬓毛斑:岁月的流逝使鬓发愈加斑白,象征着岁月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水春喧碓”,将流水声音比作碓声,生动形象。
  • 拟人: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如“归云暮掩关”,使得景象更具生动性。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韵律感,提升诗的整体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忧虑,反映了对社会动荡的关心与对自然的热爱。在宁静的自然中,诗人虽然得以暂时逃避,但内心的愁苦却无法摆脱,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城市:象征繁华与喧嚣,诗人逃避的对象。
  2. 风、雨:自然元素,象征诗人的心境与生活的状态。
  3. 流水:代表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无情。
  4. :象征变幻与归属,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
  5. 鬓毛斑:象征衰老与岁月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迹不到城市”是什么意思? A. 诗人不想见人
    B. 诗人已远离城市
    C. 诗人讨厌城市
    D. 诗人向往城市

  2. “忧时心未已”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诗人快乐
    B. 诗人无奈
    C. 诗人忧虑
    D. 诗人满足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更加强调了自然的和谐与人与自然的融洽关系;而甘瑾的《题何梅阁山居》则在宁静中透出一丝忧虑,体现了对社会的深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