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目见之谓识,耳闻之谓知。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眼睛看到的叫做认识,耳朵听到的叫做知道。然而知道和认识,在天下也是很少见的。
注释:
- 目见之谓识:目见,即用眼睛看到;识,认识、了解。
- 耳闻之谓知:耳闻,即用耳朵听到;知,知道、了解。
- 奈何:然而。
- 常稀:很少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以理学思想为背景,强调道德修养和人生哲理。这首诗反映了邵雍对知识和认识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知识和认识在世间是稀有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邵雍探讨知识与认识的本质时所作,强调了知识和认识的珍贵和难得。
诗歌鉴赏: 邵雍的这首《知识吟》简洁而深刻,通过对比“目见”与“耳闻”来阐述“识”与“知”的区别。他认为,尽管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但真正的认识和知识却是稀有的。这反映了邵雍对知识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们认知能力的批判。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宋代理学家的思想深度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目见之谓识: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可以形成认识。
- 耳闻之谓知:通过听觉获取的信息可以形成知道。
- 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然而,真正的知识和认识在世间是很少见的。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目见”与“耳闻”的对比,强调了“识”与“知”的区别。
- 感叹:使用“奈何”和“常稀”表达了对知识和认识稀有的感慨。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比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的方式,强调了真正的知识和认识的珍贵和难得。这反映了作者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人们认知能力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目见:视觉的意象,代表直接的观察和认识。
- 耳闻:听觉的意象,代表间接的获取信息和知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邵雍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提到的“目见”和“耳闻”分别代表什么? A. 视觉和听觉 B. 触觉和嗅觉 C. 味觉和视觉 D. 听觉和触觉
- 诗中“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知识和认识很容易获得 B. 知识和认识在世间是很少见的 C. 知识和认识没有区别 D. 知识和认识都很普遍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朱熹的《观书有感》:探讨读书和知识的本质。
-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通过阅读历史人物的传记来思考知识和认识。
诗词对比:
- 朱熹的《观书有感》与邵雍的《知识吟》都探讨了知识的本质,但朱熹更侧重于读书的体验和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理学思想研究》:深入探讨宋代理学家的思想背景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