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知识吟 曾见方言识,曾闻始谓知。 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曾经通过方言来认识事物,曾经通过传闻来开始理解。然而,知识和见识在世间却是极为稀少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方言:指各地的土话,这里指通过不同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来认识事物。
- 识:认识,理解。
- 知:知道,理解。
- 奈何:如何,怎么。
- 稀:少,不多。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表达对知识和见识的珍视与稀缺性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其诗多表达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该诗反映了作者对知识传播和理解的深刻认识。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作者对当时社会知识传播有限、人们普遍缺乏深入理解和认识的情况下创作的,表达了对知识和见识的珍视。
诗歌鉴赏: 邵雍的《知识吟》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知识和见识的珍贵与稀缺。诗中,“曾见方言识,曾闻始谓知”描绘了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和传闻来认识世界的过程,而“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则深刻指出了真正深刻理解和知识在世间是何等的稀少。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重视,也启示读者珍惜和追求真正的知识和见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见方言识”:通过不同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来认识事物。
- “曾闻始谓知”:通过传闻来开始理解事物。
- “奈何知与识”:然而,真正的知识和见识。
- “天下亦常稀”:在世间是极为稀少的。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曾见”与“曾闻”,“识”与“知”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方言”和“传闻”比喻知识的获取方式,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知识和见识的珍贵与稀缺,呼吁人们珍惜和追求真正的知识和见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言:代表知识的多样性和获取方式的多样性。
- 传闻:代表知识的初步理解和传播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方言”指的是什么? A. 各地的土话 B. 官方语言 C. 古代文献 D. 外语
- 诗中“奈何知与识,天下亦常稀”表达了什么意思? A. 知识和见识很容易获得 B. 知识和见识在世间是稀少的 C. 知识和见识不重要 D. 知识和见识很普遍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邵雍的其他诗作,如《观物内篇》等,以深入了解其哲学思想和诗歌风格。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春望》对比,两者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但风格和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诗集》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