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隐者不遇》
时间: 2025-01-19 19:18: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陆游的《访隐者不遇》原文如下:
秋高山色青如染,
寒雨霏微时数点。
兰亭在眼久不到,
每对湖山辄怀歉。
雅闻其下有隐士,
漠漠孤烟起松崦。
独携拄杖行造之,
枳篱数曲柴门掩。
笛声尚斤人已遯,
日啜薄糜终不贬。
何如小住共一尊,
山藜野芋分猿嗛。
白话文翻译
在高秋的日子里,山色如同被染过一样清丽,细细的寒雨时不时落下几滴。兰亭在眼前,却已有很久没能去到,面对湖山,总是感到歉疚。我听说这里有位隐士,远远的孤烟在松林山峦中升起。我独自一人,手拄着拐杖,走去寻找他,蜿蜒的枳篱和几曲小路,柴门紧闭。我听见笛声,还未靠近人已遁去,日间啜饮薄糜,也不觉得贬低。何不暂时停留,共饮一杯,山间的藜和野生的芋,分给猿猴一起分享?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如染:形容山色清澈如同染过的颜色。
- 霏微:细小而轻微的雨。
- 雅闻:雅致的听闻,指听说。
- 漠漠:形容孤烟升起的状态,远而模糊。
- 拄杖:用杖支撑,表示老迈或行走不便。
- 笛声尚斤:笛声依然在耳,表明隐者在听乐器。
- 薄糜:一种稀饭,指简单的饮食。
典故解析:
- 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古代文人聚会的名所,象征着文人雅趣。
- 隐士:古代隐居不仕的人,追求清静与自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诗词多描绘山水、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陆游的晚年颇具隐士风范,他的诗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访隐者不遇》是陆游在隐居生活中写下的一首诗,反映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中无法接触到理想生活的无奈之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陆游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表现出他在山水之间的孤独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求。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天的山色,画面清丽而宁静,营造出一种超然的境界。接着诗人提到兰亭,表达出对往日文人雅集的怀念,暗含对自己未能参与的惋惜。中间几句描述他寻访隐士的过程,虽未能见到,但从孤烟和笛声中,感受到隐士的存在。结尾处,诗人以想象的方式,渴望能与隐士共饮一杯,分享野趣,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展现出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高山色青如染:描写了秋天清高的山色,仿佛被染上了色彩,表现出自然的美丽。
- 寒雨霏微时数点:细雨轻轻洒落,营造出清冷的氛围。
- 兰亭在眼久不到:提到兰亭,表达出对过去雅集的怀念与遗憾。
- 每对湖山辄怀歉:面对美丽的湖山,内心产生歉疚。
- 雅闻其下有隐士:听说山下有隐士,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 漠漠孤烟起松崦:远方升起的孤烟,映衬出隐士的孤独。
- 独携拄杖行造之:独自一人,手拄杖,显示出寻访的决心。
- 枳篱数曲柴门掩:蜿蜒的小路和紧闭的柴门,表现出隐士的隐秘。
- 笛声尚斤人已遯:即使听见笛声,隐士已然离去,体现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 日啜薄糜终不贬:即便是简单的生活,也不以为然。
- 何如小住共一尊:希望能暂时停留,与隐士共饮。
- 山藜野芋分猿嗛:山间的野菜与猿猴分享,象征自然与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色比作染色,形象生动。
- 对仗:如“寒雨霏微”与“青如染”,增强诗的韵律。
- 拟人:如“笛声尚斤”,使景象更具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陆游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失落。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出内心的宁静与渴望,寄托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寒雨:象征孤独与清冷。
- 兰亭:象征文人雅趣与遗憾。
- 隐士:象征追求清静、自由的理想生活。
- 笛声:象征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兰亭”是指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处文人聚会的地方
- C. 一种植物
-
诗人为何感到“怀歉”?
- A. 没有见到隐士
- B. 没有参加聚会
- C. 没有喝酒
-
诗中“漠漠孤烟”指代什么?
- A. 隐士的生活
- B. 远处的烟雾
- C. 自然的景象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象,表达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 《过故人庄》:侧重于人际关系与乡村生活的温馨,体现出对友谊与自然的珍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